吉林电子信息技术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抒情(第一节)

院校: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2-08-05 16:43:36

     四、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思想感情。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强烈的感受、认识与评价,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叙事类、议论类、描写类以至说明类文章中,都会渗入情感因素,存在抒情成分。那么,既然抒情和议论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理发出的某种态度,二者的不同点何在呢?它们的区别是:议论侧重于对事理的评论,以理服人;而抒情重在感情的抒发,以情动人。

     2.抒情的方式

     抒情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就是在文章中直截了当地对所写的人或事抒发、表白自己的情感。请看作家汪学勤的《梅之声》:

     你从诗经中走来,暗香浮动了5000年,你的疏影使林和靖忘情得终身不娶,你的花瓣飘落到陆游的心上,他在咏叹中把你当作知音。你扭曲的身姿竟使龚自珍难过得哭泣。你的气节情操感动了许多人。于是许多人把你请进万堂客宝书斋,请进精美的瓶子里,装扮着他们幽雅的环境,他们不无感慨地对你说:你能得到人类如此赏识是你最大的幸福。你在瓶子里什么也没有说。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读懂你的心灵。……

     人们说你是五福的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赞美你高雅、刚毅、至洁,夸奖你铁骨冰肌气节高坚,唱你画你写你,你是那样的平淡和冷静。因为你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以整个生命为代价,与严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九死一生而大彻大悟:为装扮岁月,上苍就必须让有的花孤独地开在冰冷的冬季,于是你乐天知命,撑起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用拟人、象征的笔法抒情,帮助作者描绘出心中的梅,也给读者带来了人生的启迪,为读者开掘作品的主题提供了情感的线索。

     (2)间接抒情。也称“托物咏怀”,就是凭借外物曲折、含蓄地抒发感情。由于间接抒情有不同的媒介物,所以它又有“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状物抒情”、“绘景抒情”和“论理抒情”等分别。它们概括起来主要有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景三种。
寓情于事,也称“因事缘情”、“借叙述抒情”,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委婉、·曲折地蕴涵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这种抒情方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如台湾作家席慕蓉的《失母》②,作者小时候在马路上走散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了起来,可回到家母亲却“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完全蕴涵于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叙事之中。在得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这才记起最后一次说再见时,“母亲正在护士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并没有耐心地停下来等她回答。”这些叙述话语折射出作者当时那种内心世界的茫然、空荡和后悔。当母亲长眠在一处阳光的山坡上时,父亲忽然回头问我: “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哪里?是哪一个方向呢?”乡关路远,归梦难圆。母亲要经过生死的界限,“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罢”。作者在具体的、一件一件的叙事中透露出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自己故乡的无限思念。可以说其中没有一句直白的抒情话语。

     寓情于理,就是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在文章通过事物的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内。前者也可称为“借议论抒情”,如毛泽东的《五评白皮书》,就是这种抒情的范例。后者如夏衍《野草》 中的两段:

     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生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 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