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第一节)

院校:聊城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02 16:44:08

     二、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


     中外的一些语文学家对此有着一系列的精彩论述。胡适曾说: “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认为: “阅读是“吸收” 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育概况》中认为: “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张隆华主编的《语文教育学》认为: “阅读从认知文字符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领会课文的意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并凭借着课文练习阅读的技能,从而发展阅读能力。”顾晓鸣在《阅读学·拓展阅读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中认为: “阅读的过程无非是一种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以及文字语法修辞特征而进行的 ‘释义’过程而已。”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还说: “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符号及其作品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思’,把言变为‘意’。”

     周涛在《论读书的坏处》中认为,“读书是一种容易产生幻觉的行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有着几千上万年积淀的魔力——它没有图像却往往比图画更逼真,没有色彩却常常比一切花朵更缤纷灿烂,而且,它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一个琴键,组合、碰撞出清脆迷人的乐感⋯⋯上穷碧落下黄泉,文字所能诱发的幻觉世界也是无尽的!” “书已经不是现实了,它是现实经过人的心灵过滤、创造出的一个新的实体,它像现实,却不等于现实。”

     这些专家强调了阅读就是吸收信息,接受前人的智慧和思想,与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也是通过文章的表层结构语言,去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思想,是学习语言、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和方式。强调了读者对文章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以及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解码活动,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重组功能。可见,阅读会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实体。

     而西方的语文学家则比较注重信息的建构和重组。雷斯尼克认为: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的作用。道林和莱昂(1982年)认为阅读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强调的是信息的译码过程,另一种类型强调的是意义的获得。阅读就是根据读者所具有的概念去重组新的意义。阅读中的译码不是把视觉信号转变为声音,而是把它转变为意义。有人说阅读就是向课文提出问题,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这两种认识的差别在于,他们强调的分别是阅读加工的不同层次。吉布森和利文(1975年)则认为:阅读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到: (1)把书写符号转换为声音;(2)具有相应的心理词典,可以从语义记忆中获得书写词的意义;(3)能够对这些词进行整合。可见他们的定义包容了阅读加工过程中的各级水平。格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把阅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指读准字词并理解含义;(2) 理解,指把词句组合为文章的观点、主题;(3)反应,指对文章内容的感受;(4) 同化,指把文章的各种信息纳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