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二节)

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2-08-02 15:08: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条件不同决定了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的不同。首先,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首要条件。其次,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模式的各自特点。再次,人民群众的构成状况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从广义上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

     各国曾经出现了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手段。

     在俄国,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2月,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1月7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袭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机关报的印刷厂和电话局,还企图占领武装起义指挥部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当日,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20余万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迅速占领市内各个要点。当晚,停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打响了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起义部队在8日凌晨攻克冬宫,这就是“十月革命”,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

     在中国,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紧紧依靠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革命需要联合的力量,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

     在东欧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建立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由于苏联是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又邻近苏联,其中有的国家是借助苏联的军事力量获得解放的。

     2.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多样性

     (1)斯大林模式

     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俄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尝试。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问题,斯大林指出,我们已争得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我们还要用自身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他强调,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进行建设的,如果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如果停留在只输入机器而不能自立生产机器的阶段,就不能担保苏联不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不仅要在现代化新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向这些部门提供现代化新技术,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苏联在经济上的独立。

     关于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问题。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无止境地过于长期地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即建立在规模最大的、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小商品农民经济的基础上。个体小农经济无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式农业机械加快农业的发展,不能提高农业的商品率,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不仅如此,小生产还经常地、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使资本主义恢复所需要的条件增长起来。1929年底,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展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通过这场暴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苏联由一个主要是个体小农业的国家变成了大规模集体农业的国家,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当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纯之又纯的模式,他还看不到在公有制居领导地位的条件下,可以调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来发展生产;更不可能认识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不能苛求前人的。但是,他在改造非公有制经济上,片面强调速度,采用行政的、强制的手段,实现农业集体化,并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实行转轨,则是一大失误。

     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斯大林强调,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他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在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按比例地发展。国家计划对企业、部门、地区的生产和流通具有极大约束力,计划就是“法律”。他认为,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可以使苏联避免那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从而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地增长。实践证明,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在经济上超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斯大林认为,尽管苏联的工业在生产技术装备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已经赶上并超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苏联在经济方面仍然是落后的。一国工业的经济实力并不表现在它不计及人口多少的工业总产量上,而是表现在直接按人口计算消费品数量的工业总产量上。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问题。斯大林晚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他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是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直接原因和客观依据;并提出利用商品生产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事业服务。这种思想对传统的观念是一个较大的突破。但是,斯大林在对该问题的认识上是不彻底的,他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又把它限制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范围内,拒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这说明他未能摆脱商品生产是一种“异类”的旧框框,加以他又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作为主要任务,并用它来衡量一切,因而他依然未能解决这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