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导致去个性化的原因(第一节)

院校: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27 17:09:45

     (二)导致去个性化的原因


     1.群体规模: “法不责众”的幻觉

     一个群体能使其中的个体身份模糊化。尖叫的观众遮蔽了大声辱骂裁判的球迷,一个哄抢散落钞票的人会觉得自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群人的所做所为,法不责众。在人群中,自己的身份和姓名被暴露的可能性更小,导致他们会更加肆意妄为。有研究者对21起人群围观跳楼或者跳桥事件的分析发现,如果人群规模小且身份易于曝光的话,人们通常是不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的。但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并对想要轻生的人加以冷嘲热讽。群体的规模越大、人越多,在群体中的个体对评价的顾忌就会越低。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觉得“别人都是这么干的”,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于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觉得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极低。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支持者津巴多提出,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巨大,可能会产生匿名性的效应,和小城镇与乡村相比,更容易出现破坏公物的行为。津巴多买了两辆已使用过十年的旧车,然后把它们的牌照拆掉,把引擎盖掀开,他把其中一辆车放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另一辆放在斯坦福大学的帕罗奥托校区附近(这是一个比前者小得多的城市)。结果发现,在纽约,汽车在十分钟之内就经历了第一次“劫难”,有人拿走了电池和散热器。在三天的时间内,发生了23起偷窃和破坏事件,最后汽车成了一堆被敲碎的没用的废铜烂铁。相反,在小城市里,在整个观察期间,只有一个人碰过那辆车,车子放在路边一个多星期之后,有个人在天要下雨时把汽车打开的引擎盖合上了。


     2.身份匿名性

     身份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受到他人和情境的影响。为了验证这种匿名性,津巴多让纽约大学的女学生穿上一样的白色衣服和帽兜。然后让她们按键对另一个女性实施电击,结果发现她们按键的时间要比那些可以看见对方并且身上贴着很大的姓名标签的女生长一倍。


     互联网也提供了类似的身份匿名性。近年来,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为人们所关注。网络暴力也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网络为人们的身份提供了很好的“掩护”,至少在人们的感觉上是这样的。人们在网络上下载盗版软件、电影、书籍和MP3,在论坛和微博留言,攻击他人,相互谩骂,传播流言。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做是什么大错,也不觉得多么不道德,更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因此而被警察逮捕。因为这样做的人实在太多了,多到让人们觉得找到自己有点像在网络的海洋里“捞针”。同样的现象不但在实验室和互联网上出现,在大街上也能够看到身份匿名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者在大街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雇用了一个司机,他在等红灯的时候,后面的车如果是敞篷车,就故意多等上12秒,记录后面的车发出的喇叭声。结果发现,对于那些不是开敞篷车的司机(身份匿名性更强),他们按喇叭催促前面一辆车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几乎是敞篷车司机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