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儿童文学接受过程的特殊性(第三节)

院校:大连工业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0 17:38:50

     二、儿童文学接受过程的特殊性


     (一)接受是一个过程

     文学接受是一个过程,是儿童读者和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的对话。但要准确地说出这一过程始于何处终于何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出版广告,读内容简介,听别人对某部作品的介绍和评论,如果这些都发生在具体阅读之前,算不算接受过程的开端?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便无法为接受过程确定一个准确的开端。终点更是如此。有人读完即丢开,脑子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有人则激动不已,回过头去一再地阅读,而且每次都能品味出新的东西。而优秀的作品,读者对它的理解往往是没有止境的,比如安徒生童话,有人从孩提时代一直读到耄耋之年,谁也无法说出对它们的接受什么时候完结。所以,为叙说的方便,我们只将文学接受的一个单元称作一个过程,即以一次较为标准的文学接受为对象,将阅读具体作品作为接受的开始,以阅读完毕获得完整的审美对象为结束,对这一接受过程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现代接受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文本。“文本”一词来源于德语text,又译为“本文”。“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①,但它“并不是写下的零散的词句,它可以被看作是言语的作品,即它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能还原为它的句子”②。换言之,文本即指由作者书写出来的包含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书面语言,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作品”,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在接受理论中,作品是指“再建后的文本”,而“文本的再建”则是“接受”的任务。

     读者如何才能“重建文本”呢?这是由文本构成的语言特征所决定的。文学语言不仅仅是由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两部分组成,还应看到文学语言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文字来“造象”——塑造文学形象。读者通过对形象的把握来体味作品的意蕴。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③由此可见,文本可以被看作是由言、象、意三个由表及里的层次所构成,一般又称为语言层、语象层和意味层。文本的重建就是依此三个层次来逐步完成的。

     语言层由文词、语音、格局等文学因素综合而成,决定着文本的外在直观形态。文词指文学语言——一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抽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文本最基本的单位,是作家创造和构建文学意象和读者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质材料。语音指文词的声言、韵律等方面,包括音节、音高、音域、重音、停顿、语速、节奏等。格局指文词在句、行、段、节、章(回)、部、场、幕等方面的格式与布局。

     从语言层的声音组合产生了文本的形象系列层面即语象层。语象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脍炙人口的《寄小读者》里,冰心在描绘那些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时,就渗透了她本人的各种情愫: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因而她笔下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已不再是原来生活中的简单“复印”,而是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了。其二是文本中的语象层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读者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比如印成文字的“喜鹊办喜事,老鹰当总管,乌鸦当厨师,小雀做客人”这首云南纳西族童谣,在文字的背后隐含着一连串形象和热热闹闹的事件。

     意味层是文本结构中最为内在的层次,它以语言层、语象层为依托,并溶解和深藏于其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会领悟到。比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语象层所展现的是昏庸的皇帝受骗子之骗,落得个裸体游行的荒唐事件。如果仅有语象层这一热闹场景,童话充其量只是一场闹剧。安徒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这一形象蕴含了一种力透纸背的社会讽刺和批判。列夫·托尔斯泰曾剖析过此文的意蕴:那些皇帝、大臣、诗人,挖空心思去给自己弄些伟大的标志,可这全是假的。明眼人一看就能看破,就连皇帝也空空如也——丝不挂!正因为这一深刻的哲理性,才使《皇帝的新衣》获得了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儿童的文学能力有限,他们容易达到的往往是语言层和语象层,对那些意味较深或表达较隐蔽的作品,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往往会发生障碍,很多情况下,需要成人的指导和自己的多次阅读,才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