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第一节)

院校:成都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22-08-20 16:49:47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儿童文学具有基本的美学特征,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具有十分突出的美育功能。儿童文学是小学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载体。反映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的故事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幻想奇特的童话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想象;优美的儿童散文可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其美感体验······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儿童文学如何实现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儿童文学作品渗透于小学教育中。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奇偶阿玉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直觉性原则。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不经过逻辑思考,而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直觉性反应和判断,是小学生审美活动中的直觉性现象。为了适应小学生这种直觉判断的特点,编写低年级语文教材时多选用篇幅短小的儿童散文,如《云房子》等。此类作品让小学生从作家对自然富有感情的描写中,直接感受自然风貌的壮美,从而产生对自然美的向往之情。低年级教材往往还会选取大量的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红帽》等。此类作品培养小学生利用直觉判断事情的对错以及人物的好坏,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审美的直觉性原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人物形象、景象形象和事物形象都是可以让学生凭借直觉便能感受到审美内容的载体。重视小学生审美原则的直觉性,可以使小学生审美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非功利性原则。小学生参与审美活动,首先是为了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爱的主题、温暖人道的情怀、幽默欢愉的格调、美好动人的情感、优美有味的语言乃至神奇有趣的故事,让儿童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愉悦。

     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效应,这是非功利性原则的根源。当然,在强调非功利性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关系。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娱乐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陶冶儿童情操、给儿童以美感享受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帮助儿童树立对真善美的认识标准,在提升小学生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及思想品德。例如,进入语文教材的童话《两只小狮子》,两只性格迥异的小狮子,一只懒惰,一只勤奋。在小狮子与小树的对话中,懒狮子说出不勤奋的理由是“我爸爸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本领和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后来,懒狮子在妈妈的帮助下知道谁也不能依靠,必须勤奋刻苦,自己学会生存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这个童话的内容和儿童的实际生活很接近,作品借用狮子妈妈的话来传达小学生不应该依靠父母,要从小刻苦锻炼独立生活的本领。小学生不仅能通过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故事获得审美感受,还能透过有趣的故事接收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三,情感性原则。从美学的角度看,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都有着情感的贯穿和介入。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互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师生双方也都带着感情进行阅读。尤其是学生,很容易随着故事主人翁的际遇发生情绪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快乐或者悲伤往往未经抽象地逻辑思考,而是在阅读和教师的讲述中不知不觉流露的情感性反应。

     小学审美教育不能忽视情感性原则,把握好这一原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使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接受作品,进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教育、认识等目的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