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院校:玉溪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0 10:15:20

     二、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一)信息需要

     寻求新鲜感,探索和动手操作等需要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患病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受到限制,可导致患者厌烦和抑郁。如果长期卧床,缺少活动,影响可能更大。患者此时对信息的需求,集中地反映在他们对自身疾病信息的关注。特别是患者进入医院,急需了解医院环境中的信息。如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愈后等信息;有些患者对院外的其他有关信息也急想获得,如家庭、工作单位的某些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问题等。良好交流不仅提供适当的信息,有利于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还可消除患者的疑虑,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同时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顺利开展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安全需要

     安全感和早日康复是每个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患者希望得到可靠、安全的治疗,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疾病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威胁,所以患者安全感比一般人要强烈。住院期间,日常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更会使患者有不安全感,常体验到深深的孤独,热切期盼亲人的呵护。丧失安全感常使患者害怕独处,唯恐发生什么意外,害怕误诊、害怕痛苦的检查和手术,害怕护士用错药、输错液体。患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重要的诊疗之前,应先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护理人员要有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护理水平,耐心的解释,减少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在诊治和护理过程中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三)交往需要

     病房是个狭小的天地,病前人们是生活在熟悉的群体中,患病住院后进入陌生环境,原来的工作、学习、社交、娱乐、文体都被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干扰。患者觉得无事可做,加上疾病的折磨,感到度日如年。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医患之间人际交往的过程。医护人员应注意协调病友间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主动交谈,耐心地给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住院须知等,使患者尽快融入团结、互助的群体,在积极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这样既便于治疗工作,又改善了患者的情绪,满足了心理需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四)尊重需要

     患者患病后往往自我评价降低,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对于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每位患者都希望被他人认识,受到关注和尊重,特别是希望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有些患者往往有意无意地暴露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以表示自己的重要性,寻找机会与护理人员交流,特别是希望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渴望医护人员给予良好的治疗和关照;而那些内向又不善于交往的患者,则希望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尊重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患者感到被冷落,产生自卑和无助感,甚至可能发展到不满和愤怒。当患者感觉到自己仅为医院中的一个代号或一个病例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失去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失去对治疗的信心,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应该积极认识、热情关注患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五)成就感需要

     患病时最难以满足的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指表达个人的个性、发展个人的能力。患病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患者常要依赖他人照顾自己,而自我成就既需精力又需体力。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挫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