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心理应激与健康(第二节)

院校: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9 14:22:00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


     应激的存在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生理及行为的反应。应激反应的本质是适应,是机体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或调整其功能对应激源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在个体应对适应能力范围内的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应对、适应能力;而过于强烈、持久的心理应激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而引起心身症状或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人在生活过程中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磨难,将无法成为健康人。研究发现,心理应激缺失的孩子,往往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障碍。人在幼年时期的艰苦锻炼,是成年后成功迎接社会挑战的重要基础。童年期的应激经历,能够培养个体在后来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其可以有效地对抗和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和致病因子的侵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那些受到“特殊保护”的孩子,当他们长大脱离家庭走向社会时,往往会发生适应问题。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生活变化的良好功能,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各种刺激的社会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维持人心理活动正常的条件之一,就是外界环境里适当的信息刺激,所以适当的心理应激对于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若缺乏将会造成各种问题和症状的出现。人离不开刺激,适当的刺激和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工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工人在从事单调、重复、缺乏挑战性的工作时,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下降,事故增多等。一旦增加工作的变异性和挑战性,就能改善工人的身心功能,提高功效。显然,适度的应激可以帮助人消除厌烦情绪,提高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兴趣。

     适度的应激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体质与适应能力,对人体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如给人带来鼓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致力于拼搏奋斗、进取奉献。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并导致各种临床症状出现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若过于强烈、持久,就会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因此给人们带来身体不适和精神痛苦。

     (1)急性心理应激综合征。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的人,往往有较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引起的临床表现为急性焦虑反应(如烦躁、震颤、过敏、厌食、腹部不适等)、血管迷走反应(如头晕、出汗、虚弱等)和过度换气综合征(如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等)。这些综合征的表现与一些器质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的临床表现相似,诊断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2)慢性心理应激综合征。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的人,常常感到头痛、心悸、呼吸困难、失眠、易疲劳等。这些人常因此而辗转于临床各科与各医院之间,但往往难以达到消除痛苦症状的预期治疗目的。

     2.心理应激引起多种疾病,并加重病情

     在临床工作中,应激引起疾病与加重病情的情况非常多见。应激使有生理始基的人易患溃疡病,也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直接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因此可能发生猝死。心理应激还可诱发高血压,导致血管硬化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脑溢血。总的来说,心理应激是影响神经症、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

     长期、强烈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躯体障碍,如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等疾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