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培养积极归因(第三节)

院校:山东交通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7 13:58:38

     五、培养积极归因


     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助、情绪等,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其后学习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归因的控制源维度与个体的自尊有关,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产生自豪感,强化动机。反之,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稳定性维度与对未来的期待有关,把成败归于稳定的因素则会预期同样的结果,归于不稳定的因素则会引起期待的改变。可控性与个体的体验有关,将成功归于可控因素可产生满意,归于不可控因素产生幸运或感激;将失败归于可控因素产生羞辱和负罪感,归于不可控因素则产生愤怒。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进行归因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青年学者隋光远提出的“积极归因训练”模式是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积极归因训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作“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作“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