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第三节)

院校:天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6 16:44:39

     四、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一)人物

     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由于心理学自身的反省与批判,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界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倾向:信息加工论,即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具体过程。信息加工论代表人物有西蒙和E.D加涅等。

     西蒙是美国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他们把人脑和电脑都看成加工符号的物理系统,而人脑的心理活动和电脑的信息加工都是符号的操作过程。这一理论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取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E.D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二)主要观点

     加涅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具体说明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器,如眼、耳等,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首先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0.25~2秒。经过注意和初步加工,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之后再次对它进行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不断复述信息,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得长一些,但也不超过1分钟。经过对信息的复述和组织,又经过对它的精细加工从而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信息可以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大部分学习理论家都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回忆不起来的原因只是“提取”的困难,提供一些回忆的线索就可以起到帮助回忆的作用。

     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检索、提取,又回到短时记忆,或称为“工作记忆”。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作用于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可以转换信息,发出某种动作命令,而后由这一结构发出的神经传导信息使效应器(肌肉)活动起来,产生一个指向环境的操作行为。通过这种操作,观察者可以了解原先的那个刺激所起的作用,即信息得到了加工,也就是说学习者确实学了点东西。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模式图中左边的“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这两个部分。“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事项”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它们的影响下进行的。

     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为基础,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加涅又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另外,加涅还提出了学习的层次,并对学习结果做了分类,主张学习应该严格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级顺序来进行,学习任何一个内容之前都要先学习作为其基础的更前提性的内容。

     (三)主要评价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是在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它注意到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是认知主义中较有代表性的学习模式,对于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的折中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