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第二节)

院校:兰州财经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6 16:22:27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1.巴甫洛夫及其狗的实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分泌变化时,巴甫洛夫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比如狗的唾液分泌,当把食物送给一个饥饿的狗时,它就分泌很多的唾液,这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发射,食物作为一种无条件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这种无条件反应。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出示食物时伴随或稍前出现一种与分泌唾液毫无关系的中性刺激,比如脚步声或铃声,经过多次重复结合后,当这种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样,原来的中性刺激(如脚步声)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

     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恐惧、爱、愤怒),所有其他行为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的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华生曾做了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恐惧的实验。他的被试是11个月大的艾尔伯特。婴幼儿一开始对兔子本来毫无害怕的表现,后来,在兔子出现的时候,紧接着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声响,经过几次重复,小孩对兔子便害怕起来了,甚至到最严重的时候,这种害怕泛化到了任何有毛的东西上: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

     (二)基本观点

     1.关于学习的实质

     巴甫洛夫和华生都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关于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都是通过新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形成习惯。

     3.关于学习的规律

     (1)巴甫洛夫

     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2)华生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三)总体评价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到的。如一个不喜欢当众发声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因为在语文课堂上被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在课堂上被难住是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了焦虑,形成了对语文恐惧的条件反射,这种恐惧可能泛化,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也产生恐惧。

     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这一观点可以解释一些基本的学习现象,比如某些儿童的教师恐惧症的形成,儿童在与教师交往中的失败经验或者不当的惩罚引起了他们的恐惧感,久而久之,他们对教师本身也形成了恐惧感,一进入教室,一想到要面对教师,心中就感到担忧和焦虑。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完全排斥对学习的内在过程及内在条件的探讨,把桑代克联结说机械性的一面推向了极端,成为典型的机械主义学习理论。有机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知识等复杂学习活动的规律,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这限制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