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

院校: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6 15:16:14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他提出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并逐渐发展的过程。

     1.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以描述智慧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将图式界定为“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也就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图式看作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以图式为基础,认知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对于新生婴儿来说,他们具有吮吸、哭、叫、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具有遗传的特征,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同时,在认知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改造。因此,图式是一个可以更新与变换的系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组织,正因如此,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因此,皮亚杰认为,“任何图式都没有清晰的开端,它总是根据连续的分化,从较早的图式系列中产生出来,而较早的图式系列又可以在最初的反射或本能的运动中追溯它的渊源”。

     2.同化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例如,孩子看到很多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便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当他们看到任何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运动时,就会运用原有的图式的去解释它,认为其也具有生命。

     3.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抑或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例如,孩子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会发现很多会动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的,比如火车、风扇等。这时,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与当前的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因此他们为了更好地解释周围世界,就需要将“会动的就是有生命的”图式进行修正,以便更好地解释周围环境。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用皮亚杰的话说:“内部图式的改变,是适应现实,叫作顺应。”

     4.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图式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都会用原有的图式去进行同化,若原有图式可以解释这个新事物,那就达到了暂时性的平衡;若不能解释,个体就要做出顺应,将原有图式进行调节以建立新的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也会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个体认识上的适应,即人类智慧的真实所在。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感知运算阶段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算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算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思维方式不符合逻辑主要是由于图式功能上存在三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