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论基础(第三节)

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发布时间:2022-07-05 14:48:30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论基础
     一、关于人性的认识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必然要研究人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就成为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角度,它更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影响,特别是研究人员所持立场及世界观、研究方法的影响。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
西方管理学中对人性的认识有以下四种观点,它们是西方组织管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性观的典型代表。
   (一)“经济人”
    1.“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内容
第一,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第二,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第三,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第四,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第五,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2.相应的管理方式
    组织以“经济人”假设为指导思想,必然导致严密控制和监督式的管理方式,采取所谓的“任务管理”的措施,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第二,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第三,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第四,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
“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经济人”假设也被称为X理论。泰勒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体现。“任务管理”的主张就是在人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其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工作动机的经济诱因及相应的管理职能,这在劳动工作仍是人们谋生手段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无疑是合理的。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阶级偏见,是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人”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这一假设来自霍桑实验。其最基本观点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人”的假设基础上,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其要点是:第一,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而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第二,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传统的管理职能,更应重视人际关系,要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第三,主张集体奖,不主张个人奖。第四,管理人员应在员工与管理当局之间起沟通联络作用。第五,实行“参与式”管理,吸引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讨。
霍桑实验启发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使他们认识到,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工效的提高,不仅受物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于是,管理理论开始从过去的“以人适应物”,转向“以人为中心”,在管理中一反过去层层控制式的管理,转而注重调动工人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三)“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假设。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唯此人才会感到满足。“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既不是生产任务的指导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由于环境往往给人发挥才智造成障碍,所以管理者应以采访者的身份,采访环境。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什么工作对什么人最具有挑战性,最能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人”认为人有自动的、自治的工作特性,因而管理制度应保证员工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下放权力,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把个人的需要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也称“Y理论”,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的基础上的,因而提出了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完全不同的主张。
   (四)“复杂人”
   “复杂人”假设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EdgarSchein)等人在20世纪末70年代初提出的。他们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都不适用于一切人。一方面,人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事件、地点和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组织人、管理环境、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是我们学习、建立人本管理时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1.组织人
    在组织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使组织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组织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具体包括对组织人的尊重和善于调节组织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的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具有敏感性和组织力,对组织内人、财、物、信息及与组织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诸多复杂因素具有综合的应对和把握能力。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如果说管理权力是董事会或上层管理主体在界定其职责的同时授予的,那么管理的权威并不完全由管理权力带来,而更多的是来自管理主体的事业心、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
   (2)管理客体。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式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的作用、影响和管理指令,而是表现出主动或被动、全部或部分地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漠视或抵制管理主体的管理指令。再者,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作为生物体的同质性,决定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有助于客体人理解、协助主体人的管理工作,也可能会抵制主体人的指令,尤其是当作为客体的人有自己的主见、非正式组织目标和设想中的管理主体时,更是如此。
   (3)管理关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关性决定了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这是确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人本管理中管理主体在管理诸要素的认识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相关性在组织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管理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主观上分析,管理关系是人主观活动的结果,管理主体主导着管理关系,于是管理主体对人的价值和效用判定及对其的领导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管理中的效用发挥和管理成效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