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函授《工程管理》学习课程-振动的危害与预防

院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19 10:19:29

    振动的危害与预防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滑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住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的接触振动,局部振动是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1)常见的振动作业

    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 20Hz。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 1000Hz.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①局部振动作业

    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②全身振动作业

    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2)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个极 复杂的系统, 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 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表8-7中列出了不同振动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3)振动病

    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振动病般是对局部病而言, 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长期受低额、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分析器与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系列病理改变。 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 手疼、手胀、 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疼挛明显,X光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4)劳动保护措施

    ①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②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③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④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⑤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⑥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⑦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⑧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C以上;

    ⑨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⑩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常见的保健措施有: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