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函授《文学概论》学习课程-典型人物概论

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培训 发布时间:2021-03-04 09:45:57

    典型人物概论

    一、19世纪:康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的“统一”说

    以康德、黑格尔和别林斯基为代表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康德提出“ 显现出特征的活的整体”的典型命题,认为典型形象的特殊性与完整性是统一的。

    黑格尔认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应该“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康德与黑格尔都强调典型形象是个性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别林斯基指出:“在一位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成为典型形象的基本内涵。

    二、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别林斯基的“熟悉的陌生人”理论基础之上,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一封信中提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从本质上发展了欧洲的典型理论,使它与表现时代特征和显示历史发展方向相联系,使典型人物获得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

    在我国,虽然历史上没有系统、全面的典型理论,但从很早就已有对相关问题的阐述。例如《周易.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形象所具有的广泛涵盖性;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进一步提出了典型塑造的基本要求,即做到具体化、个性化;而金代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一文中明确指出:“《水浒传》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并且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费赏道:“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特别突出地强调了《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到清代末期,王国维开始将西方典型理论介绍到中国,并在文学评论中尝试应用;“五四”后典型理论得到进一步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典型理论研究逐步深人,先后出现过“阶级典型说”、“其性与个性统一说”、 “共名说”、“个性说”、“现象本质说”、“特殊一中介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