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函授《美学教程》学习课程-美感的非实用功利性

院校:凯里学院 发布时间:2021-01-29 09:45:39

    美感的非实用功利性

    美感的愉悦表现为审美需要的满足,不具有实用功利性。当主体获得美感时,他的意识中没有实用目的、功利目的的考虑。即使这审美感受十分强烈,也不会立即造成实用的、现实的行动反应。而且他并不把获得的美感据为己有,而希望能与他人共享,期待其他人也能得到同样的审美愉快。这些都表明美感是一种无私的、自由的、高级的精神愉悦,因而根本上区别于实用功利的快感。美味佳肴当然也能引起人们愉快的情绪,但那是同这些东西的好吃联系在.起的, 因为这些好吃的东西能满足 人的生存需要和能给人带来生理(昧觉)快感。人们如果喜欢上了自己用惯了的合用的器物,看见它也能产生愉快的心情,然而这是因为器物曾给他带来方便,对他有实用价值,而他对此是有明确意识的。所以这种愉快属于低级的实用功利的快感。

    美感的非实用功利性来自审美活动的非实用功利性质。一个对象,对人来说可能有多种属性和价值。但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内在的审美需要出发来观照对象,所持的是审美态度,所关注的只是对象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朱光潜曾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了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之的不同态度和心理活动,指出:画家的审美活动脱离了木商和植物学家的心习,不管古松的实用价值和认识价值,而只管审美,“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首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可见,在审美活动中,当对象进入人的审美过程,它就不再是实际拥有和消耗的对象,而是人的直观的对象。而主体进人审美状态时,他的感觉便摆脱了占有欲,而仅仅关注对象的感性存在及其显现的对人的意义。正是因为审美活动不对对象作任何实用的、功利的考虑,纯然是对美的形象的观照,这就决定了美感必然是非实用功利的、无关于利害的愉快感受。康德深刻指出的:“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认知感包含认知的愉悦感,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感受,易与美感相混同。其实二者有显著差别。从现象上看,认知感可以来自美的对象,也可以来自不美的对象。只要发现真理,就能产生愉快。医学家研究禽流感病毒,生物学家研究毛毛虫,如果获得了科研成果,他们就能得到认知的愉快和求知欲的满足。而美感必定来自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另外,认知的快感只有在获得新的认识的时候才能得到,旧的认识不能重复地给人以认知愉快。换言之,认知对象只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呈现新的特征和特性,才能使认知者获得不断的愉快。否则,就不再产生认知的快感。审美则不同,如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反复欣赏,而每次都能获得美感。在这每一次重复的欣赏中,既定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增加什么,而欣赏者融合了自己新的心理内容。因此,从理论上分析,认知感是关于物的,是人发现对象上的未知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美感则是关于人的,是直观人自身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认知是实践中的认知,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当人们产生认知快感时,会直接导致改造这认识对象的现实的、功利性的行为。审美则是一种静观,美感中不包含现实的实践目的及实际改造对象的设想和规划等。诚然,在科学发现时,科学家的愉快心情中可能同时包含着科学美感和认知快感。但是从理论上讲,前者不离开科研对象的形象,表现为对于具有内在和谐秩序的对象的感性形式的陶醉;后者却是缺乏感性性质的,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性精神的愉快。

    道德感与美感也存在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的联系。 譬如崇高感中被激励的要求征服和超越的精神力量,其中包含道德的精神力量;悲剧感中也包含被激发的社会道义感和责任感,亦即道德感。然而,道德感毕竟不同于美感。其, 道德感中 具有明确的社会理性观念。人们在从事某项道德活动或为社会作了某项贡献时,会因为得到了精神上的奖赏而产生愉快的感受。但是这种道德愉快是由于符合了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由于主体在这种规范和观念下的自律以及承担了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康德认为,道德感(善)受“理性律令”支配,是纯理性的。其二,道德感明显表现着现实社会的善恶利害关系。道德的对象是善,道德感是由对象的善引起的。它直接涉及社会功利,如是否于社会有用有益有利,是否有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等等。因此,道德感一经产生,就会立即要求化为有利于社会的善的现实行动。总之,道德感是纯理性的,是直接功利性的,而美感则是富有理性的感性,只潜含而不直接表现社会功利性。二者性质不同,而且还存在着对立的情况。例如孔子从道德教化的观念出发,非常厌恶“郑声”, 提出了“放郑声”的主张。然而据《乐记》所述,郑声乃是一种新乐,连最好古的魏文侯也说:“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宗教感与美感有着更多的相似点,因为宗教心理和审美心理非常相像。它也具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性的特点,尤其是它与审美心理活动一样,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想象的因素。然而,宗教感与美感的区别不能抹煞。宗教感来自宗教信仰,而任何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价值观念。同时,宗教活动是对神的顶礼膜拜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具有超自然性,因此,它属于纯粹精神性和形而上学的主观感受,在这一一点上接近于道德感。同时,宗教感也具有直接的功利性,那就是借助崇拜偶像而求得自身的解脱。可见,宗教感与美感不同。宗教感丧失了人,即人依附于神,而不是把人作为主体,因而宗教感是想象中的神给予人心灵的安慰。而美感则是主体的人通过直观对象而获得的自我确证和自我肯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