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函授《行政管理》学习课程-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

院校: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8-17 12:04:47

    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

    经济学的目的是全社会福利的极大化,但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全社会的福利总和?

    对于效率的评定标准,经济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讨论,现在被广泛接受的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或“帕累托最优”标准。 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菲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

    在经济学上,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给定现有资源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配置结果使某些人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处境更坏。
    假设我们同时有若干个目标,这些目标彼此独立,又无法加权求和,试间我们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一般而言,如果突出某一个目标,必定会牺牲其他的目标,所以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的目标,帕累托最优的意思是尽量改进各个目标,一直达到某一程度,此时任何一个目标的改进要以恶化其他目标为代价,这一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它不是一个唯一解,对各个目标照顺的程度不同便有不同的解,但它避免了存在有改进余地而没有利用的不利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任何一种改变现状的资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会至少使其中一方遭到损失。那么原来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通俗地讲,就是“恰到好处”,例如,一辆车可以乘坐40人,如果只有39人,那么还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因为再增加一个人上车,当这个人的处境变好时,别人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如果已经满员了,那么,再增加一个人上来,别人的处境就会变差,比如不安全,所以,满员时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在生产领城,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两种情况是: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要素在厂商之间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就是说,现有的状态已是“恰到好处”。

    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表明,达到帕累托最优是有条件制约的。它必须满足在市场经济和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三个条件:最优交换条件、最优生产条件、交换和生产同时最优条件。最优交换条件是指消费者从市场交换中得到的满足最大化。最优生产条件是指所有的生产者都最佳地利用资源。交换和生产同时最优是指不仅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而且消费者得到的使用价值最大化。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市场都处于无效率状态。而且西方经济学认为,如果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市场,必须是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如果是星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都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离开充分市场竞争,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就是缺乏条件的。这便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一任何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够由完全竞争市场机制来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阐述了一种可以保证帕累托最优实现的一般机制一竞 争性市场机制。

    帕累托最优是一个理想市场状态,就像物理学中讲的参照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精确的帕累托最优也许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可能近似地接近,成为检验社会经济效率的基本准则。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将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解释为: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配置就可以说是具有效率的。D有了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标准,我们就可以比较、街量和评价现实世界中各式各样经济制度安排的好坏,看它们离这一理想目标还差多远,从而得知改进经济效益的余地,使资源配置尽可能接近帕累托最优标准。

    当尚未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时候,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了。“帕累托改进”,是指由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任何人的利益都没有受损,例如一辆车尚未满员,再增加一个人上车,就是一种帕累托改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帕累托改进。如你早上出去买早餐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你填饱了肚子,早餐店老板也赚了钱,一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并没有损害任何其他人的利益。

    需要强调的是,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而帕果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在现实生活中,帕累托最优肯定是不存在的,经济快速发展通常带来的并不都是“帕累托”效应,更多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

    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如果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社会将是平衡和谐的。由于没有人受到损害,所以阻力自然就很小;如果不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即“非帕累托改进”,这样的改革会更多地遭受来自利益受损集团的阻挠,因为,受到损害的人必然反对。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大多是帕累托改进,例如,分田到户,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好处,别人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阻力不大。但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阻力重重,进展缓慢。

    帕累托改进是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不允许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满足这个条件的变革。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希望改造社会的福利经济学家们于是提出了“补偿准则”,即如果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损失者的损失,这种变革就是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Kal dor-Hicksim Provement),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现在的很多改革都是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