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金融学专业)第12章第一节学习课程:货币需求理论

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培训 发布时间:2019-11-01 12:00:17

    第12章  货币供需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三、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物价和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从重商主义开始,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就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先后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理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法国重商主义者吉恩·鲍丁是货币数量论的创立者,他第一次明确地将价格波动同货币数量的变化联系起来。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如洛克、休谟、李嘉图、穆勒等人都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世纪初,经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的进一步研究,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模型。

    1.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楚的表述。费雪十分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因为需要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总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MV=PT式中,M代表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这个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而不是一种理论。为了使交易方程式AMV=PT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费雪分析了决定方程式中M、V、P、T的各种因素以及方程式中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

    费雪认为,M是由银行准备金情况、准备金比例、货币政策和借贷情况等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因此,费雪作出了三个假定:①V是由社会支付习惯、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很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数。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r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③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其他因素决定,是一个因变量。由于V、T是常数,而M是自变量,因此,只有P与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主要取决M数量的变化。

    交易方程式虽然说明主要由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价格水平时,这个方程式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

    这一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一。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交易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现金余额说是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创立的。庇古根据马歇尔的观点,于1917年写了《货币的价值》一文,马歇尔则于1923年写了《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他们都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现金交易说没有说明使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而要发现这些因素,就必须考察公众愿意以货币形态来保持其财富和收入的数额。因而这又要分析人们持有货币余额的动机,即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他们认为,影响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人的财富总额。货币需求仅仅是指人们希望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其财富的愿望,而不是指一个人漫无边际地想要多少货币,因此,货币需求首先受个人财富总额的限制。②持有贷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的收益。持有货币虽然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却不能产生收人,所以人们必须在持有货币的好处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或实物的好处(如系息收入或消费满足等)之间进行权衡。③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也会影响他意愿持有的货币额。假如当一个人预期未来的物价将上升时,为避免因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他将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减少货币持有额。

    上述分析表明,创析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考虑到了些响货币的多种因素。但遗憾的是他们在作出结论的时候,把其他因素都忽略了,只是简单地断定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价值成比例,财富又同国民收入成比例,所以货币需求就同名义国民收入成比例。即:

    式中,x=十为人们意愿以货而这种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息财富的比你,/,表示名义资而需求,”为名义国民收人,P为价格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创桥方程式。如果把《看成一个常数,该方程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的区别就只有符号的不同,只需令K=,它们便完全样了,从中也可以得出名义国民收入决定于货而供给量,以及物价水平与货而供给最成比间的保而数量论观点。

    3.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的区别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将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并且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但是,两者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现金交易说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而现金余额说则强调货币的持有。

   (2)现金交易说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现金余额说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3)现金交易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现金余额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求。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他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论。

    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或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相应地,货币需求也被分为三部分: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1)交易性需求。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这是由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导致的一种需求。由于收入的获得和支出的发生之间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段间隔内,企业或个人固然可以把收入转换成货币以外的资产形式加以保存,但是为了支付时的方便,仍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就构成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它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并与收入的大小成正比。

   (2)预防性需求。预防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意外、临时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有的货币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事先确定的。但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它也是同收入的大小成正比的。

   (3)投机性需求。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将造成证券价格的升降,这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货币与足从中获利的动机。由于利率的变化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由这一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的高低。

    2.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是收人的增函数,若以L,表示这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则其函数式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是利率的减函数。凯恩斯认为,未来经济情况是不确定的,利率也是不确定的。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在将来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的变化成反比,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为了投机盈利,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今后会上升,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下降,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就不愿意持有债券,而愿持有货币,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增加。因此,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若以L,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表示利率,则其函数式为:

    这样,基于三种动机的总货币需求为L=L1(y)+La(r)(12.6)这就是凯恩斯根据他对人们持有货币动机的分析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如图12-1在图12-1中,L,与利率无关,故为一条垂直线,利L,为利率的减函数,故从左至右向下方倾斜。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中的前半部分L,(y)与剑桥方程式中的KY相似,两者都假定人们是以收入的一定比例持有货币,持有这些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L商品或劳务。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后半部分货币需求L。(r)则是传统货币数量论所没有的。这部分货币需图12-1凯恩斯货而需求理论求取决于利率,是利率的减函数,持有这些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证券,以赚取利息。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为其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非常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最终必然影响货币需求。因此,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使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这也就是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2)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因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平时,因利息收人太低,因此儿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券票据,此时货币当局对利率无力再加以挖制,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它表示当利率降至某一不能再低的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限大。这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都被“流动性陷阱”所吸收,而无法使利率下降,结果也就无法刺激投资需求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批受凯恩斯影响的经济学家对他提出的三种不同动机的货币需求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修正了其理论中某些与现实明显不符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这些新出现的理论模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突出地强调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同利率无关。鲍莫尔和托宾通过研究证明交易性需求同样会受到利率影响。并得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即M。=ar0i-03。它表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随利率i呈反向变化,交易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0.5和-0.5。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通过研究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会受到利率影响。他经过严格的数学推论得出结论:在决定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余额的过程中,利率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导致预防性货币余额向反方向变化。当利率上升时,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就会提高。于是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就可能超过了不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这时,货币持有者就会减少他所持有的货币,以购买能给他带来利息收益的金融资产,直到这两种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这时两种机会成本之和为最小。当利率下降时,情况正好相反。可见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3)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托宾察觉到凯恩斯投机性贷币需求理论的漏洞,以风险因素为中心分析了利率和风险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他提出了著名的资产选择理论,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重新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托宾认为,资产的保有形式主要有两种:货币和证券。持有证券可以得到收益,但要承担由于证券价格下降而受到损失的风险,因此,证券称为风险性资产;持有货币虽然没有收益,但不必承担风险,故货币称为安全性资产。一般而言,风险和收益是同方向变化、同步消长的。若一个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贷币而没有证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证券,因为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了收益的效用。但随着证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增,当新增加证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的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证券的行为。同样,若一个人的全部资产都是证券时,为了安全,他会抛出证券而增加货而的持有额,直到抛出最后一张证券带来的风险的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能最大,这就是所谓的资产分散化原则。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证券的原因。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他的名作《货币数量论——一种新解说》,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伴随这一理论产生而出现的,还有一个崭新的宏观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

    弗里德曼继承了凯恩斯等人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把货币需求当做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来加以考察。但他不像凯恩斯那样,用债券来代表所有的货币以外的金融资产,而是把资产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等。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三类因素的影响:财富总量、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及财富所有者的偏好。基于上述认识,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式:

    式中:M为财富持有者个人持有的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为实际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y为实际恒久性收入;1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包括债券价格的变动;r。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变动;一.些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预期名文收益率;以为持币者的主观偏好。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弗里德曼不仅关心名义货币需求,而且特别关心实际货币需求。在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弗里德曼把它们划分为三组: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即y和W。恒久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时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或过去、现在和将来收入的平均数。它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总财富W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指看得见的物质财富。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人们为了应付紧急需要,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反之,则持有较少的货币。因此,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2)货币及其他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货币能否产生收益,决定于货币种类。货币的名义收益率可以为零(现金),也可以为正(定期存款的利息),或者为负(活期存款的各种费用)。货币的名义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货币以外的其他资产如债券和股票,它们的名义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物价变动率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物价上涨,其他条件不变,货币需求越小。riv。和。些统称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们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3)财富所有者的偏好。财富所有者的偏好是指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包括收人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或变量,如社会富裕程度、取得信贷的难易程度、社会支付体系的状况等。它们在短期内可以被视为是不变的。

    尽管弗里德曼在他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列出的因素很多,但他十分强调恒久收入的主导作用。弗里德曼认为,W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不可能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u一般来说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中可以略去对W和u的考虑。7a、Fo、r。均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可视为市场利率i的函数。上.de只有在变动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对实际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而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因此,也可以忽略这一因素。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可简化为:M=f(y,i)(12.8)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为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弗里德曼分析了西方各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一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弗里德曼根据货币需求分析认为,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重要。由于恒久收入是稳定的,因此,主要由恒久收入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也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所以,造成西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方各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主要历变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因面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数量的增加明显快于产量的增加时,通货膨胀便会发生。因此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和持续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只能是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因此应把货币政策目标放在控制货币供给量上。要治理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唯一有效的措施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使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种单一地控制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给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政策,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