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函授《新闻摄影专业》学习课程-现场抓拍法的发展历史

院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8 10:10:13

    现场抓拍法的发展历史

    在新闻摄影的采访方法上,抓拍是一种主要的拍摄方法,这在理论工作者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抓拍法的盛行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摄影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观念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摄影史上产生了一个突破,小型相机在德国正式诞生。这种小型相机很快被摄影师,尤其是摄影记者接受,因为它为摄影师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能动性,不用再背着笨重的器材跑来跑去。与此同时,感光材料也在不断地进步,感光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用在镜头面前长时间摆出单调枯燥的姿势,摄影可以表现出“活”的东西,可以拍马戏,也可以拍活动中的人。

    艾瑞奇.萨洛蒙中是《柏林画报》的记者,他开创了“堪地“国摄影法。他利用小型相机便于隐蔽的特点,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现场肖像,出版了摄影集《当代名人不设防的瞬间》。这种不干涉对象,捕捉人们生活中不经意的表情或喜或悲,或吃惊或愤怒的做法,如今我们看来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摄影师都开始用这种方法来观察世界,表现真实生活的“堪地”照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从前可能没有想过,摄影可以如此这般记录我们普通的生活,又如此充满趣味,于是,利用小型相机进行抓拍的方法便流行了起来。

    关于这种不干涉对象的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蒋齐生指出:“在中国,在(20 世纪) 30年代,随着小相机进人中国,不干涉对象的摄影技法就出现于中国。不少关于劳动人民生活和抗日教亡运动的摄影报道是如此,以社会面貌为题材的某些‘美术摄影’也是如此。张印泉拍摄的劳苦生活照片是用莱卡相机拍的,而沙飞拍摄的鲁迅,就完全是沙乐门(即萨洛蒙)式的。由沙飞开创的我国人民 革命摄影事业的根本传统之一,就是深人生活,深人现场,不干涉对象的摄影。郑也康也说:‘ 我的传统是抓拍’。”

    在中国摄影界,解放后第一次在理论上明确“不干涉对象的摄影”是摄影记者的“最主要本领”的是石少华。他曾经谈到过,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最主要的本领仍旧是应该学会掌握生活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干涉对象,真实、迅速、生动地拍摄出照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