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函授《公共行政学》学习课程-行政效率的概念

院校:扬州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17 10:40:55

    行政效率的概念

    “效率”的概念最初是从机械学中引进的。在机械学中,效率指输出的热能量与输人的热能量之间的比率。后来,效率这个概念被引进社会生活当中,工商业和经济学相继采用,指将经济活动的劳动效果同消耗的劳动量进行比较,以考察某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行政效率概念是比较复杂的,要全面理解行政效率,就必须了解不同时期行政效率的实质。一般而言,行政效率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机械效率阶段、社会效率阶段、客观效率与规范效率阶段。

    机械效率一般用投人与产出或成本与成果之比来表示,属于量化的可比效率。机械效率的使用最早出现于科学管理时期,代表人物是以泰勒为首的一批管理学家。他们借用自然科学,特别是机械学和电子学的效率概念及其方法来分析和衡量企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效率,“机械效率阶段”因此而得名。机械效率追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好的劳动效果。在社会活动中引用机械效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一些公共事务中存在许多无法量化与衡量的政治文化因素,使得“机械效率”无用武之地,再加上有些工作成果本身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机械效率”的概念受到了挑战。

    社会效率是行为主义管理学家使用的效率概念,他们判断一个行政组织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看该组织内部人员是否团结,人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不去关注行政活动实际消耗了多少资源,以及完成工作所用的时间。这种衡量行政效率的方法,虽然弥补了机械效率的某些缺憾,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出行政工作的本质,而且也容易和社会效益这个概念相混淆。

    客观效率和规范效率是现代行政学家对行政效率的共识。它吸取了前两种效率概念的优点,又力求避免它们的缺点。主要从效果、目标、价值三个方面来统考察行政组织的整体效率,反映了 公共行政的客观性与规范性。根据这种观点,如果目标偏了,那就是低效率;如果目标错了,那就是没效率。

    其实,行政效率是行政工作的效果与消耗之比,即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投人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产出或效益之间的比例。(1)行政资源。行政资源指的是行政活动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空间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行政资源的基本特性是稀缺性,即相对于行政工作的需要来说,行政资源总是缺乏的。行政资源的稀缺性是我们研究行政效率的关键。因为,如果行政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去注意它,研究它。正是由于行政资源的匮乏,才使人们有必要思考其消耗方式,尽可能提高它的使用价值。

    行政产出与行政效益。行政产出指的是行政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它可能是有形的,如政府修建的高速公路,拦河大坝;也可能是无形的,如某一项规则,或某一种精神。与企业等私人组织的产出相比,行政产出经常是无形的,这是行政活动难以测量的重要原因。行政效益指的是行政产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政府制定的某项政策是行政产出,该项政策所引起公民、社会、法人、组织等的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就是行政效益。

    行政效率是一种比值。行政效率是将行政效益或行政产出与行政资源相比而得到的一个数值。这意味着行政效率不是一个矢量,其本身不包含着任何价值判断。行政效率高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假定行政决策的方向错了,它对社会产生的是一种负面效益,那么,行政效率越高,社会所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反过来,行政效率低也并不总是坏事情。因而,我们日常所说的追求高效的行政,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定,这就是行政活动在方向上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的。如果抛弃了这个假定,所谓提高行政效率,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