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第二章第三节学习课程-统筹兼顾调整信贷收支结构

院校:浙江工业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06 13:28:25

    五、统筹兼顾调整信贷收支结构
    银行“存差”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一分为二”的,重要的是一个合理的“度”,过度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目前,银行“存差”的非贷款信贷支出,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隐含值得关注的负面效应,需要做出进一步分析。从微观层面对“存差”结构的分析看,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有银行以外的所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差”比重均高于其资产所占比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差”占总存差的16.83%,而其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3.27%,“存差”比重高于资产比重3.56个百分点;其他小金融机构的“存差”占比达26.23%,其资产占比只有12.19%,高于资产比重14个百分点;而国有银行的“存差”占比低于资产占比17.6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说明,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功能比国有银行更低,从微观层面看,这两类金融企业资金贷款运用率过低,高达1.7万亿的“存差”处于吃“转存款”利息,进一步加剧了信贷资金投放在地区间、行业间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差”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企业的信贷资质条件差,达不到贷款规定的要求,银行不能发放贷款。其次,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未到位,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银行贷款也没有积极性。特别是监管中的惩罚过度,贷款责任终生追究制,贷款营销激励不足,加剧了银行的“慎贷”、“惜贷”情绪。再次,农村经济是分散的农户经济,缺少吸收信贷资金的项目。近年来,中央银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扶持,有的农村信用社就把自身的存款转存银行“吃利息”,有的甚至通过违规操作进入股市。所以,中小金融机构的高额“存差”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需加强引导、激励和社会诚信建设以及金融体制深化改革措施,疏通信贷传导渠道,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从宏观层面看,巨额“存差”投入国债和收购外汇储备,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将产生长期效应。但是,所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不能忽视。一是扩大了信贷资金的期限结构矛盾,国债投资期限长,对当期的需求启动力度不大,而信贷资金主要是短期资金,这样短期资金长期使用,必然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利于扩大对正常生产的资金支持。二是增加银行贷款风险的累积,使不良资产处于长期隐蔽状态。国债项目期限长,一般5~10年,甚至20年,银行贷款过量投资国债,国债项目及其配套贷款的风险需要到期才能暴露,一旦浮出水面,这种隐蔽风险的破坏力是很大的,而且也难有及时的处置措施。三是巨额“存差”转向收购外汇,将产生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加剧国内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降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等负面效应。四是,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投向国债和外汇储备,加大了银行面对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压力,一旦利率和汇率变化,银行将遭受严重的损失。所以,巨额“存差”转入投资国债和外汇储备,本质上是银行资金财政化使用,需要掌握一个科学的“度”,否则,长期负面效应就难以避免,最终将冲抵短期的积极效应。巨额“存差”形成的原因,本质上讲是金融体制、运行机制、调控措施和实体经济内在矛盾综合作用的反映,因此,需要从制度改革和金融发展两个方面,寻求有效的疏导措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正效应,减少负面效应,保持适当的“度”。
   (1)放宽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限制,拓宽资金渠道,实行“分渠调水”措施,疏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实体经济,以减轻涌向国有银行的压力。
   (2)扩大基层(县)银行机构的信贷权限,恢复其应有的贷款职能,克服因撤并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向大城市大企业过度集中贷款的负面影响。
   (3)调整金融监管的思路,把监管与发展统一起来,鼓励创新,促进营销,调动以效益为中心的放款积极性,逐步克服“慎贷”、“惜贷”、“吃利息”的消极经营思想。
   (4)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建立基层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机制,疏通银行资金进人实体经济的渠道。
   (5)大力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合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诚信资质,净化信用环境,夯实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基础。
   (6)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消除所有制歧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创造民营企业进人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
    综合上述对银行系统资金来源与运用的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观点:
   (1)“存差”在不同银行体制和金融资产结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经济含义。传统银行体制下,“存差”意味着货币回笼,流通中现金(M。)减少,但根紧缩。市场金融体制下,反映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2)“存差”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应不同,在一个银行机构系统内是资金运用效率问题,在整个银行系统是资金投向渠道的转移问题。
   (3)“存差”并不表明资金在银行机构闲滞。“存差”总量反映贷款以外的信贷项目投向和投量;“存差”结构反映各类银行机构之间的比例分布,对经济具有不同的影响。
   (4)中国现阶段的巨额“存差”是实施国债政策和收购外汇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对抑制通货膨胀因素积累,减轻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压力有积极作用。
   (5)当前需要采取疏导的措施,引导“存差”流向,调整信贷收支结构,扩大银行机构贷款渠道,发挥“存差”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