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教育学院函授《经济学》学习课程-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院校:长春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24 09:20:52

    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学者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贫穷和不平等问题而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由于最早建立起福利经济学体系,因而被后人称之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在庇古指出的以物品的效用来比较和计算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这-.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创立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理论,即从资源配置变动的角度,判断对福利最大化的影响;而卡尔多(Nikolas Cardol)和希克斯(J.R. Hicks)又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假想补偿原理”,试图从经济政策的受益者对受害者实施补偿的角度,探讨如何使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他们的一些极有 价值的见解,使得人们对人类正义和幸福的理解和关注逐渐清晰起来,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同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作斗争的主要政策依据。

    (一)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如何增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它的思想渊源是功利主义,即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的依据,社会福利思想中的“福利”词,就是从边沁的幸福观演化而来的。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存在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其他原因,比如知识、情感和欲望等而产生包括所有这些满足的都称为社会福利。换句话说,福利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财富的占有之外,享受休闲、社会地位、友谊、家庭幸福和爱情等等,也可以给人带来满足。但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福利是很难计算的,但它们又都跟财富的多寡有很大关系,所以庇古把对福利的研究局限在能够用货币计算的那一部分,即经济福利。因此,在庇古那里,社会福利其实就是经济福利。个人福利即个人的经济福利之和,便是社会福利。

    个人的经济福利怎样衡量呢?庇古认为,可以通过比较和计算个人得到的满足及物品的效用来计算。他认为个人的满足是由效用构成的,而效用可以用物品的价格计算出来。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等于一国的全部经济福利,所以个人福利就等于个人收人,整个社会的福利就等于国民收人。

    在物品效用观的基础上,庇古提出了著名的收人均等化原理。大意是说:同样的消费品,穷人从中得到的满足要比富人多。同样增加-元钱的收人,对于富人是锦上添花,而对穷人则是雪中送炭。如果将富人的.部分收人转移给穷人,富人的福利虽然有所损失,但他仍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而穷人则可以增加更多的福利。这样,收入均等化一方面减少了富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穷人的福利,但由于富人的福利损失小于穷人的福利增加,因此将个人的福利加总之后,社会福利增加了。

    庇古的收入均等化原理提出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它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和攻击。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个人福利即个人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满足,纯属种心理体验 ,根本无法比较。穷人有穷人的痛苦,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很难说富人的烦恼比穷人少。例如,一万元钱对于甲可能有很大效用,但对于乙可能没什么大的反应。因此,个人的经济福利根本无法用收人来进行评价和测定,而以不能测定的个人福利简单加总为基础来评价社会福利,是不能成立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庇古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帕累托的社会福利观

    帕累托是现代新福利经济学的奠基者,他的社会福利观是建立在庇古的观点之上的。帕累托认为,尽管效用无法用货币确切计量,但对它却可以进行排列,以此表示消费者选择的次序。如甲对于住房的偏好胜过汽车,而乙认为电冰箱比住房和汽车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满足。因此,帕累托的结论是:社会的经济福利就是个人效用的排列与组合,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福利状况。庇古撇开了收人分配对福利最大化的影响,只探讨资源配置对社会最大化的影响。帕累托认为:在既定的收人分配下,检验一个经济社会的福利是否增加的标准是,如果生产和交换情况的改变,使得社会中一些人的境遇变得好些.而其他人并没有变坏,社会福利便是增进了;而一些人的境况变好了,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了,就不能说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了。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论。

    (三)卡尔多等人的“假想补偿原理”

    在帕累托的社会福利观的基础上,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多提出了“假想补偿原理”。他认为,虽然经济的每一变动和社会的每次进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人得利,有的人受损,但通过使那些得益者从自己新增的效益中拿出-部分,支出给受损者作为补偿,使其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而得益者提供补偿后还有剩余,这样前者变好了,后者保持原状,总的社会福利得到了增长,由此就可以认定,这一经济改革 是正当的。而如果得不偿失,受益者的所得补偿不了受损者的所失,或者所得等于所失,受益者在向受损者补偿之后自己没有剩余,那么,这种经济政策就是不合适的。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很赞成卡尔多的观点,但他认为上述观点还不够完善,有必要加以修补。原因在于,卡尔多提出的“补偿”,在事实上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因为实际补偿由受益者决定,如果受益者不对受损者加以补偿,那也没有办法。于是,希克斯对卡尔多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他指出,实际上,不必要每一次经济变动后受益者都要向受害者作出补偿,因为补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这一次经济变动中的受益者,可能在下一次变动中成为受害者:反之亦然。所以,在长时间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中,人们的效益与受害彼此可以相互抵消,故而补偿不必次次进行,只要假定补偿得到补偿就可以了。希克斯进一步指出,只要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追求效率为导向的,国民收人就会是不断增长的,在经过一系列相当长的时期后,几乎所有人的境况都会好起来,只不过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而已。这实际上意味着,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即使将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但只要使国民收人的总量有所增加,也可以说是增进了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