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函授《美学教程》学习课程-美感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21-01-27 12:04:07

    美感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美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常见的说法是:美是由美的事物引发的,而事物的美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所实现的对象化。这种说法忽视了美感与美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美感的产生也是对事物的美的证实和认定。并且这种说法在方法论上也存在问题,即重复着美的根源的探讨。既然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应当从审美主体的方面来探索美感的根源。本教材认为,美感直接来自主体审美结构的功能。也就是说,美感的产生首先是主体审美结构发挥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主体的审美结构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系统结构。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共同实现结构的审美功能。这三个层次即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

    (一)生理层次

    人作为审美主体,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生命体,亦即生物的人。而作为生物的人,他的生命活动表现为一种生物本能活动。这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同样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仅从这个层次上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同审美客体所构成的是“刺激一传导--反应”的关系。伴随着这样的过程,审美主体产生一种快适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倾向。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似,但并不等同。卡西尔把有机体( 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物的回答,区别为“反应”和“应答”,指出前者对外界刺激物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后者对外界刺激物的回答则是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的。换言之,前者的回答是被动消极的,完全基于生物本能;后者的回答是积极主动的,既反映生物的本能又体现人的生理感官的社会化。但是,无论人类发展到怎样高级的程度,他首先还是一个生命体,那种属于生命本能的“刺激一传导一反应” 活动不可能消失,并且必然成为整个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而由“刺激一传导一反应” 所产生的生理和情绪上的快感,也必然成为美感的基础。因此,作为审美主体,首先要有健全的生理感官和完善的生理机制,因为它是构成审美结构的必要的、基本的层次。

    (二)心理层次

    人作为审美主体,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或有内在生活的存在物,即能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在第一个层次上,外界事物对于人类来说,仅仅是单纯的刺激物。由于人具有心理层次,外界事物便成为人类的对象性存在,成为人所意识的对象。正如马克思一再指出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不仅把整个自然界而且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此,人类和外部世界建立了对象性关系,包括审美的对象性关系即审美关系。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作出消极反应,而是以他的心灵能动地把握外在事物。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行为不是停留在“刺激一传导一反应” 的动物式的水平上,而是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审美感知、形象想象、情感体验、审美领悟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来把握审美客体,并由此产生情感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大大超越本能的情绪反应,来把握审美客体,并由此产生情感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大大超越本能的情绪反应,而构成了美感的本质内容。因此,作为审美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意识和完善的心理机制,因为它是构成审美结构的实质性的、更高的层次。

    (三)社会文化层次

    人作为审美主体,还是社会的生命体或社会的存在物,即“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人在社会现实中生活,思想、感情、性格、意志等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加之人一来到世间就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世代延续并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的信息逐步沉积在他的心理意识中,由此就形成了人的社会文化的积淀层。这种社会文化的积淀层,包括了传统、习俗、信仰、价值观等在内的全部社会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人的器官也“人化”了,即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器官,同时也成了社会的器官。因此,人的活动成为社会性活动,有了社会文化意识的积极参与,还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有力制约。无论是什么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人与客体事物的联系都离不开社会文化层次这个中介环节。当人们接受外界刺激并作出能动反应时,都经过了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的反应才与动物的反应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实际上是以社会文化心理来把握审美对象的,而且调动了他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所以他能够进人审美的高境界和获得充分的美感。因此,作为审美主体,还要有社会文化的意识、知识和修养,因为它是构成主体审美结构的不可缺少的层次,也是带来美感深刻性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