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六章第一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

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01 12:36:09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系统、社会交往系统和社会规范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具体分为儿童自我教育活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活动和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

    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在实施前的设计是关系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纲要》对社会领域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考虑学前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能够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使其社会性获得真正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①:

   (一)目标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符合《纲要》等文件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提出的要求;

    其二是指幼儿园每次举行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活动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方法、教学的组织方式以及活动评价标准等都是以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活动设计者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也就是说,要熟练掌握《纲要》中提出的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其次要做到“处处体现目标”,也就是说,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在组织活动时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过程,并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就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而言,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的设计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从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而言的,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活动的设计针对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二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学前儿童自我教育、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以及多元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时,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来设计。否则,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也可能喧宾夺主,干扰其他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中班的社会认知活动——《有用的标志》,设计的重点是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了解它们的名称、用途或功能等,并且让学前儿童帮助班级和幼儿园设计一些有用的标记,如交通指示、物品摆放等。而对于标志的具体制作,则较为弱化。这样就突出了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特色,既加强了学前儿童对幼儿园的认知,也培养了学前儿童的主人翁意识。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还要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地域环境等。设计者在设计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本班儿童的生活环境、地域特色、社会性发展现状以及个体差异等,有针对性地确立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幼儿园都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这一活动,但是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需要根据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例如,农村的学前儿童对地铁、磁悬浮列车、动车组列车、城市观光游览车等可能一无所知,而城市的学前儿童对拖拉机、平板车甚至毛驴车等非常陌生。再如,同样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小班,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前儿童把垃圾扔入垃圾箱,养成好的习惯;而在大班,需要组织学前儿童讨论“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持水与空气的清洁”、“大海对鱼来说重要吗?如果大海很脏的话,鱼会怎么样?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前儿童逐渐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知道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所谓活动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实践”,尽量鼓励学前儿童动手操作,如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地与人交往、动手、体验、观察、思考、表现,主动地发展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要将学前儿童放在主体地位,将他们对现实的感知放在首位。要有目的、有顺序地将学前儿童引入社会生活,让学前儿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情境中,感知、积累、探索,从而丰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发展社会行为。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领域活动时要贯彻活动性原则,主要考虑这样三点:一是如何将真实的社会生活呈现在学前儿童面前;二是如何让学前儿童充分与社会生活接触,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地观察、体验、思考、探索、发现;三是如何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练习社会行为。

   (四)全体性原则

    所谓全体性原则,是指活动的设计要面向班级全体学前儿童。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小组活动,都要努力使全体学前儿童在原有社会性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贯彻全体性原则,教师就要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教师在贯彻全体性原则时要避免走人一个误区,即“同步发展”或“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所有学前儿童都要得到发展,但并非强求每个孩子都达到同一发展水平。教师要将学前儿童自己的“大纲”转化为教学的大纲,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五)整体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包括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的教育。在设计活动时,要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入教育活动之中。这是整体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即要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整体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第二层含义是指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整体性。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单靠某一次活动可以完成的。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前后的延续性,以及各种类型活动的渗透性,同时还要考虑合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合力。例如,要培养学前儿童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不仅要考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环节安排,还要考虑在游戏活动中、一日生活中如何渗透等,同时不能忽略家长的教育力量。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