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函授《国际贸易》学习课程-产业内贸易理论

院校:江汉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27 11:09:04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此外,“二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学者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及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人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往往尽可能常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有时会进口而有时会出口这类商品;第四,某些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如国家干预导致某些国家一此商品的国内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为了利润极大化,私人企业便同时进出口一些同样的商品;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 都仍然能用赫克歇尔一俄林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想真正跻身于世界市场,已在于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例如同样是轿车,它们的牌号、款式、性能以及销售服务都可能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比方说,美国轿车豪华舒适,日本轿车轻便省油,两国都有一部分人需求对方轿车的特色,于是两国就同时进口和出口轿车。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赫克歇尔一俄林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

    然而,既然产业内贸易并不来自要素禀赋的差异,那么这种贸易利益又来自何处呢?该学说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取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分为两种:就静态意义而言,它是指由于延长生产期、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期、缩短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库存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促使单位产品成本大大下降。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指随着生产者的生产经验不断积累而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优势。很显然,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生产上各有规模优势,它们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各自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