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第九章第三节学习课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院校:湖南工商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07 16:33:29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从发展观的演变来看,发展内涵在不断扩展,体现了由单一的传统发展观向综合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观,在发展的内涵认识和发展问题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
    一是非全面性。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展起来。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加重了环境破坏;把发展问题单纯看成是一个经济问题,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之下,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产量的增长。
    二是非协调性。传统发展观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出发点,主张人类在经济行为的选择时重点考虑当前可以预期到的直接经济后果,而不涉及或忽视长期不可预期到的未来经济后果。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人的价值基础上。只承认人类利益。实用主义经济伦理则把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视为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并以这种价值判斯作为标泡引导人类生产活动。其局限位在于只考感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两及人类的长选利益。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不顾一切地救争资系,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在这种发展观暴础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为只需委将“凝济愉督”激大,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之下经济增长中的负面处应我就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悉不顾感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等染,好处前给自己,坏处种辉给社会。由此产生了被经济学上称为“外部性”的现象。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它以整体性作为发展观的出发点,在发展中不仅考虑人类的整体利益,特别要考虑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在发展的内容上要强调综合性和协调性,突破传统发展观中用单一GDP来衡量发展的观念,而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指标来衡量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目标上,追求质量型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在我国,人们一度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理解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而发展战略,把“中心”误解为“唯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整个现代化的综合系统发展过程看作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并且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经济的增长阶段,即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加快速度的外延式、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不重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实际上,人们不难发现,不少地方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割裂开来”,忽视非经济的社会事业发展,这些都是导致目前社会中“非均衡”状态的重要根源。现实中存在的诸如贫困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道德水平滑坡、社会信用危机等问题,都迫使我们重新来认识和思考发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对发展问题的最新、最全面、最科学的认识。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