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函授《经济学》学习课程-货币与金融政策

院校:江汉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5-30 09:02:03

    货币与金融政策

    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里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等;而资金信贷政策的总方针依然是要遵循“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根本原则。

    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和金融政策适应中国经济景气的周期阶段演化而调整其需求管理取向,从稳健的货币和金融政策转变为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进而转变为从紧的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而防范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风险,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货币和金融政策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向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转变,利用利率政策在实现利益均衡、资金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改革之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把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逐渐过度到货币供给量上,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中介目标。

    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货币和金融政策和具体措施包括;

    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独立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从制度改革上人手,理顺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巩固中央银行公有产权形式,并根据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结构等要求,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保证商业银行改革.完善投融资环境的同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提高其经济活动的利率弹性,进而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积极进行公开市肠操作的同时,利用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而控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转变中央银行利率控制手段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利率调控体系。2007年到2008年间,中国政府集中使用金融机构存货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工具,6次调整金融机构存货款基准利率,10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达到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控制通货膨胀态势。

    注重货币流通速度,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促进形成合理、稳定的货币需求,同时逐步健全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约束和稳健经营机制。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同时重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通过利率调节.货币发行量控制等各项措施的相互配合,影响并引导货币流通速度向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向变化。

    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由加大公开市场操作 力度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大幅上升央行票据利率。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情况,2007年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简称央票)发行,同时在发行方式上,央票采取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针对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的现象,2007年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新体制、新机制在全系统有效运行。截至200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家改制银行全部实现了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进-步支持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2007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产权改革开始起步,法人治理构架初步建立,资金支持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