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三章第五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院校:赣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2-07 16:19:22

   (三)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分享也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观念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分享物品的公正看法,其对立面是“独占”、“多古”。

    1.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婴儿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例如他们会把物体放在人们的手上或大腿上,然后继续操纵这个物体,这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儿童通过分享真实物品来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与他人交往时,分享行为就不突出了。所以,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很快,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其分享观念密切相关。我国学者周敏(1989)对3-6岁儿童做了分享观念发展的研究,她将儿童对物的分享反应定为四种类型:“均分”、“慷慨”、“自我”和“不会”。研究结果显示,4-6岁儿童在分享反应中,做出“均分”的最高,“慷慨”的其次,“自我”的最少。随着年龄增长,“均分”和“慷慨”两种反应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做出“自我”和“不会”的两种反应有下降趋势。其中,“均分”反应和“不会”反应在4-5岁间有显著的差异,“慷慨”反应和“自我”反应在5-6岁间有明显的差异。

    2.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教育

    分享行为是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把自己的快乐分给他人,与他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当前学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家中扮演着“小皇帝”的角色,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几乎由他一个人独自享受,严重地滋长了他们的自私心理和行为。他们进入幼儿园后,一下子要由独享转为分享或共享,必然导致短期内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争抢物品、玩具、图书、场地等行为时常出现。教师要及时地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使儿童在集体生活与活动中逐步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学会关心他人,学习分享行为。当儿童具有分享行为表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赞赏和强化。如组织儿童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活动,请儿童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图书从家中带来,在同伴中介绍和操作,邀请同件一起玩要和轮流观看,体验分享的乐趣。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