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金融学专业)第12章第二节学习课程: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

院校:重庆三峡学院 发布时间:2019-11-07 13:33:58

    第12章  货币供需与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给

    四、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含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实体经济的变量因素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实体经济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则是指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而非由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因素来决定。对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对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的不同看法。若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则意味着货币供给是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货币当局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因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反之,若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货币当局能够对货币供给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就是围绕着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展开的。

   (二)货币供给外生论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倡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的典型代表。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其观点的“第一,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对于商品货币(金货币)来说,它的生产受自然力量(主要是资源稀缺性)限制,绝大多数非产金国里,私人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货币生产能力的扩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也是微不足道的。②对于管理货币和法令货币,更不是私人企业所能生产的,唯有依靠国家的权力才能发行,强制流通。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多么强烈,货币供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金融政策,考虑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给量。

    第二,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来的,从本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住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就可以把牢。因此,货币主义理论主张把货币供应增长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减少波动,稳定增长,即实行“单一规则”。

   (三)货币供给内生论的主要观点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是货币供给内生论的主要倡导者。内生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实质上看,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这是因为公众的货币需求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贷款需求,而银行贷款和货币供给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贷款需求旺盛时,银行体系会想方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同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应,它完全有能力达到目标,但要减少货币供给量,它未必有能力实现目标。因此,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控制货币供给,但它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是绝对的。

    第二,货币供给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它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因此,货币供给量主要是内生的。其理由可以归纳如下:①在存贷关系上,银行的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的,只要有贷款需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致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形成从银行体系到实业部门的信贷——货币流。②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能够起到动员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只是部分地提供所需货币,通过金融创新也可以相对地扩大货币供给量。③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扩大信贷规模。当企业决定增加投资时,融资问题很少会成为限制因素。因为银行信贷不是满足投资支出的唯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集资金,用来支付投资项目。因此,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放在货币供给量上,而应放在利率上,放在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信用规模的管理上。

    五、我国的货币供给

    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演变进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方式呈现出机户道、氨标管理时烟的·市化做统和些响因素间题的考察也必须分阶段进行。

   (一)规模管理时期的货币供给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以贷款规模管理制约货币供给规模是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总的来说,我国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统存统贷”、“差额包干”、“实贷实存”和“比例管理”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各阶段的贷款规模控制方式和程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商业银行扩张和收缩贷款的规模,直接调控货币供给,货而政策工具的运用极其有限。这种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对于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收缩银根,其作用是直接的、有力的,但也造成了相当普遍的“有资金无规模”或是“有规模无资金”的矛盾。在不同地区的资金拆借中,实际上也很难使得规模与资金达到合理匹配的目的。其最终结果必然将不利于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规模管理取消之后的货币供给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性发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能力的逐渐增强,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过去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规模限制,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即“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方式也逐渐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越来越多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进行间接调控。而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公开市场业务在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货币供给操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越来越重要。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至2006年年中,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并且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在2001年、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年、2005年甚至超过200%。与此同时,由于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应增加贷款和地方政府借款增加较多,基础货币刚性供应大量增加。膨胀的基础货币通过派生过程,会产生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给量,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因此大幅度攀升,对“稳健的货币政策”造成威胁,也不利于宏观经济均衡的实现。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使我国的基础货币供应被动受制于外汇供求,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为了减缓外汇占款高增长对基础货币投放所带来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回收再贷款、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在内的对冲操作。

    央行从2003年4月起开始发行票据自创负债以调控基础货币。此后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持续滚动发行这类具有短期债券性质的,期限分别为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

    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又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

    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

    自2006年以来,央行还通过定向票据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发行速度,而被发行的对象往往是信贷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如2007年面对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连续6次发行惩罚性的定向票据。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定向票据发行也是回收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工具。

    随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外需大幅度下降,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其中2008年7月份我国开始停发3年期央票,随后6个月期央票替代品种也只发行了两个月,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三十条”明确指出,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因此在“宽货币”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出现“宽信贷”,全年新增贷款约9.5万亿元,比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将近高出1倍。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激增,2009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重启了91天正回购操作;2009年7月8日在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之后,7月9日央行就在银行间市场启动发行500亿元1年期央票,这是自2008年12月4日央行停发一年期央行票据,7个月后央行重启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2009年7月份,为遇制信贷过快增长势头,央行还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规模约1500亿元。

    2010年4月8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50亿元3年期央票,这也是自2008年6月底暂停以来再度发行。2010年中央银行票据余额约为4万亿元。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的分析监测,视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情况,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适度均衡。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5万亿元;截至2011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约1.9万亿元。通过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期限,灵活搭配1年期以内央行票据发行和短期正回购操作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同时合理安排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时机和频率,提高了复杂环境下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

    近几年,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实行基础货币的调节。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方式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数量和种类有限,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冲销基础货币的非合意增长。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它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商业银行持有,其直接作用是吸收商业银行的部分流动性。央行票据的发行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