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金融学专业)第13章第四节学习课程:货币政策时滞

院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07 14:09:32

    第13章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宏观经济问题,是指从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到货币管理当局调整或制定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直至对经济运行产生效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组成。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作某种变更到货币管理当局实际采取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内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预测能力、管理当局的金融决策水平和政策实施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又取决于中央银行决策人员的素质、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弱、权力的大小以及经济体制的制药程度等诸多因素。

   (二)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它较为客观,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以由中央银行掌握,所以,中央银行对这一时滞进行实质性的控制有较大的难度。

   (三)时滞的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的客观存在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就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而言,时滞愈短,产出效应就愈好。但是,就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而言,时滞愈长,货币政策的效应就可能愈好。这是因为人们主观上都希望货币数量增加后,经济能很快增长,而价格上涨应该推迟与放慢速度。货币政策的时滞究竟有多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证经济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对时滞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有颇多差异。如弗里德曼认为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到名义收入的变化需要6~9个月的时间,而对物价产生影响要在此后的6~9个月,故从货币供给量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的时滞平均为12-18个月。而索洛和托宾等人认为时滞不过6~10个月。由于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存在,可能使一国货币管理当局决策时的意图与实际效果脱节。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除货币政策时滞外,还包括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和其他经济政策因素。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应就会被削弱,并且货币政策可能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量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给量,也难使总需求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期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做出对策。中央银行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对策时,很可能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大经营。最后结果可能只有物价上涨而没有产出增加。

    鉴于微观主体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在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所知晓时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这种可能性不大。中央银行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采取的政策,即使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入人们的预期之内。如果中爽银行长期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使经济陷人混之中。不过,实际情况是,即使公众预测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很快,其效果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部分有效。

   (三)其他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其他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经济出现某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做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应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②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些主体会做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③世界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形成对本国的冲击。

    三、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考察货币政策的效应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即时滞问题;二是看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这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中性成分;三是看对经济增长起多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非中性成分。以评估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如果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而货币政策正是以纠正供求失衡为目标,那么这项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察其效应大小:

   (1)如果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紧缩了货币供给,从而平抑了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促使价格水平回落,同时又不影响产出或供给的增长率,那么可以说这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大。

   (2)如果通过货币供给量的紧缩,在平抑价格水平上涨或促使价格水平回落的同时,也抑制了产出数量的增长,那么货币紧缩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则要视价格水平变动与产出变动的对比而定。

   (3)如果货币紧缩政策无力平抑价格上涨或促使价格回落,却抑制了产出的增长甚至使产出的增长为负,则可判定货币紧缩政策无效。衡量其他取向的货币政策效应,也可采用类似的思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赖于多种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等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应,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