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函授《新闻摄影教程》学习课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些视觉原理

院校: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7 11:05:36

    认知心理学中的些视觉原理

    同样一个新闻现场,为什么有的摄影记者能够捕捉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瞬间,而有的得到的影像却很一般?为什么有的摄影作品能马上引起观者注意,而另些却让人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人能发现表象之下的层层真相,而另一些人却对眼前的真相视而不见?这是人有不同认知能力的结果。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的议题非常广泛。我们在此处仅就和视觉原理相关的一些知识做简要的介绍。

    认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人的感知角度,对现代人的视觉思维能力退化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度量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卡洛琳.布鲁墨在《视觉原理》一书中研究了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理解或运用视觉语言,综合了心理学和艺术理论的成果。她认为,视知觉的过程是组织含义的过程:人通过视网膜将看到的客观外界反映到大脑,由脑进行素材压缩,加工为一种知觉。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有能力将文化的感觉编制成完善的视觉语言。布鲁墨认为,各个领域的革新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挑战现有普遍认可的文化结构,开拓或重新构造含义。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如此,科学探索发明也是如此。

    尽管视觉符号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并且在当代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视觉认知能力还没有像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那样被当代人作为文化来加以训练或深人研究。

    (一)置之不顾

    对一再出现的外来刺激停止做出反应,变得难以感觉到环境中一成不变的因素。这种选择性注意的优点是可以使你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避免分心:缺点是造成对熟知事物的轻视、麻木。

    (二)形象/背景

    置之不顾的能力使人能够对新情况新事物保持敏感,使之在认知中突显出来,而不变的因索则退之为背景,根据大脑选择组织起来的形象/背景的关系会出现交替。著名的“彼得一保尔高脚杯”就是测试这一视觉认知能力的典型图片。

    当你在拍摄的时候对主体、前景、背景进行选择,就是在有意识地运用这一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你的感觉的判断力。

    (三)感觉成见

    以固有的老框框看待外来刺激,只接受那些加强固有成见的事物,而对与此不协调的东西无动于衷。这个视觉心理的优点是在摄影中能够把握熟知题材的动向,并跟踪其进展: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即对新事物的偏见和排斥多于观察和客观评价。

    (四)连贯性

    虽然我们看到的图像的大小、形态在不断变化,但大脑可能反馈给我们连续或不变的感知。这种能力叫连贯性,包括对物体的大小、形式和色彩三个方面的感知。

    参照物对估量物体的实际大小有重要的影响,这源于人们的常识和经验。因此在报道收获巨型瓜果、捕捞到大鱼的镜头中,常常出现将人物和产物放在一起的拍摄,这能让读者进行直观对比。另外,超出定距离或 人的正常视点的拍摄会产生夸张的视觉效果,从而改变大脑的连贯反应,因此在拍摄中要注意合理运用。

    形式连贯性使人们在看到物体的某些部分时,会调动大脑储存的素材,将遗漏部分补上,形成完整的感觉。这有助于我们在取景构图、剪裁图片的时候有取舍的依据。所谓在事件的高溜点前捕捉到的“典型瞬间”之所以令人叫绝,就是调动了观者知觉的“诱发紧张”,让观众自己去完成和补充整个动作。静态的图片由此产生了生机勃勃的动态感觉过程。而色彩的连贯性有助于我们在图片编辑和版式设计中协调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