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三节学习课程-学前儿查一般行为偏异的分类

院校:安徽工程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07 15:00:24

    二、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分类
    对于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分类,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朱家雄等人参考了国内学者(陶国泰、陈仲庚、叶广俊、李雪荣、钱曼君等)和国外学者(S.Schwartz&J.H.Johnson古泽赖雄等)众多研究的资料,将学前儿童的一般行为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和不良习惯四个方面。常见的情绪障碍有恐惧、暴怒发作、夜惊、梦魔等;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说谎;正常心理机能发育迟缓而产生的损害有儿童遗尿症、口吃、儿童多动综合症等;常见的不良习惯有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大腿摩擦等。
   (一)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
    1.恐惧
    恐惧的情绪在学前儿童中很常见,是在恐惧情景下产生的一种十分强烈和紧张的情绪反应。行为学派认为儿童恐惧是因为儿童从特殊的刺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致,是习得的,也可由共鸣性的方式学习而得到,并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获得强化。如幼儿害怕去幼儿园,父母便允许其呆在家中,强化了他害怕去幼儿园的情绪。恐惧的情绪在儿童中很常见,可表现为对具体事物的恐惧,如怕动物、怕火、怕水、怕陌生人、怕黑暗等,还可表现为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恐惧,如怕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在恐惧时表现为惊叫、回避等情绪反应,伴有发抖、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呼吸增快等生理反应。少数学前儿童的恐惧程度较严重,或到一定年龄仍不消退,造成社会适应困难,引起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甚至形成恐惧症。对儿童恐惧的预防,关键在于教育。要鼓励学前儿童去观察和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科学的知识和道理;不恐吓儿童,少看恐怖电视、电影;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锻炼勇敢的意志,去克服种种恐惧心理。
    2.暴怒发作
    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或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而发生暴怒发作;暴怒发作时,父母做了让步,终止了儿童的发作,但助长了儿童再次发作;其他儿童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而获得这种行为。暴怒发作在学前儿童中比较常见,有部分儿童表现得比较严重,发作过于频繁。暴怒发作时儿童可表现为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扯自己的头发或衣服,以及其他发泄不愉快情绪的过火行为。预防学前儿童的暴怒发作,应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的品质和习惯;父母不要溺爱和迁就儿童,让儿童从小就懂得一些疏泄自己心理紧张的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对于少数暴怒发作行为较严重的儿童,应该给予行为治疗,如采用阳性强化法和暂时隔离法。
    3.夜惊
    夜惊是儿童期的一种睡眠障碍,与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多由心理因素所致,如与父母、老师发生矛盾冲突,父母离异或有意外事故造成亲人死伤,突然遭到恐吓和攻击等。有的儿童由于患有蛲虫等寄生虫病也可以导致夜惊。夜惊以5~7岁的儿童为多见,男性儿童的发生率较高。儿童在入睡以后不久,在没有任何外界环境刺激情况下,突然尖叫、哭喊、从床上突然坐起、目瞪直视或双眼紧闭,表情十分惊恐,哭叫或者紧紧抓住人或物以求保护,而对他人的安抚、拥抱等不予理睬。对于夜惊儿童,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主要应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减少儿童的紧张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夜惊都会自行消失。
    4.梦魔
    梦魇的诱发因素很多,儿童在发生梦魔以前,存在着内心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情绪;听了内容恐怖的故事,看了惊险紧张的电影、电视,或因抚育方法不当,用恐吓方法哄儿童入睡;有的幼儿患有器质性疾病,如感冒导致睡眠时呼吸道不畅通;也有可能是不良的睡眠、饮食习惯所致,如睡觉时胸口受压或入睡前吃得太饱;也可由于居室空气污浊、缺氧所致。梦魔常发生于5~10岁的儿童,6~7岁发生率最高。儿童在睡眠中梦见对生命安全或自尊造成威胁的恐怖事件,如看到鬼怪或遇到凶猛野兽追赶、落入深渊、自觉全身不能动弹等。梦中情景使儿童紧张、焦虑、面色苍白、呼吸心跳增快、出汗、全身肌肉紧张。预防梦魇应该消除儿童的内心矛盾冲突和紧张情绪;注意儿童有规律的生活;对患有躯体疾病的儿童应及时进行治疗。一般轻症无须治疗即可治愈,在梦魔发作时可唤醒患儿,给予解释、安慰等,待情绪好转后再使之入睡。对于发作频繁者,可短期给予安眠镇静药治疗。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