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专升本函授学习课程《荀子的性恶论》

院校:武汉商学院 发布时间:2020-02-23 10:05:04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前298- 前238)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又在《荀子.札论》中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讲的“性”,是指人的天赋本质,即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加工,“文理隆盛”是指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人为制作的。他把人性看做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人人都有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有。对这种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为此,要后天的礼义教化,使人由恶变善。因为人性为恶,性、情、欲为人天生之资质,所以,荀子主张,为了治国安民,就必须教化引导,变化性情,节制欲求,积习成善,节欲合道,用礼养欲,若不如此,如果顺从人的性情要求发展,就会变成“禽畜",引起社会混乱。“人之性恶,其鲁者伪也”是衢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最终的结论。荀子的人性论为他的法拍、礼泊的政治主张找到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