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三章第四节学习课程: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院校:贵州理工学院 发布时间:2019-11-07 11:40:21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学前儿童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之后,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幼儿园是儿童除了家庭以外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儿童性别化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教师和同伴群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以下简称师幼交往)是一种最基本、最经常发生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关系系统。教师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对两性角色的观点和态度,并通过师幼交往传递给儿童一些对性别的刻板信息,从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

    首先,幼儿园的女性化心理氛围影响儿童性别化。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幼儿园几乎是女性教师一统天下。这种局面导致儿童只能接受来自女教师的影响,而不能得到来自男性教师的影响。幼儿园内这种残缺不全的性别氛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使他们缺乏成人男性榜样模仿,从而出现“娘娘腔”的行为;同样,也会对女孩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们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

    其次,幼儿园女性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儿童的性别化。在幼儿园师幼交往中,教师发出的与性别心理有关的教育行为,由于受教师潜意识中固有的性别意识和观念影响,具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主要如下:

    一是女教师对待男女儿童的态度不同。在师幼交往中,男孩常常会因为活动的成绩(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女孩则常常会因为听话、乖巧、守规则而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男女儿童都从事了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一般男孩较女孩更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

    二是女教师与男女儿童交往的频率不同。无论是在教育活动还是游戏等活动中,教师常常由于男孩容易冲动而引起矛盾、好奇心强而容易冒险、自控力较差而容易不守规则等更加关注男孩,与他们交往的空间距离缩短、频率增加;反之,由于女孩一般乖巧、听话、老实等,往往会受到教师的忽视,从而减少与之交往的频率。

    三是女教师对男女儿童玩具的分配不同。儿童自身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在头脑中初步将玩具贴上了性别标签。虽然男女儿童中也存在着跨性别玩具选择现象,但是男女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男孩很少选择布娃娃等女孩的玩具,否则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会因此而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指责或批评;而许多女核则可以有男孩的玩具,家长和教师一般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地仪所录致的。

    四是女教师对男女儿童扮演角色的指导不同。教师对儿童尤其是对还没有确定游戏角色的儿童,往往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给予物导,这无疑会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并使之固定化。如教师常常指导男孩粉演警察、法官、律师、军人、领导、医生、司机、爸爸等社会地位较高并与传统男性角色一致的角色,表现出独立性、支配性和善于解决问题等特点;指导女孩粉演护士、教师、各行各业服务人员、秘书或妈妈等角色,表现出吸引性、服从性、服务性、社会性等特点。另外,教师对不同性别儿童游戏场地的分配、游戏冲突的处理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同伴群体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同伴群体常常能加强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遵守与正确评价。如果男孩在活动中的行为方式违背了性别角色标准,就会受到同伴群体的指责;而同伴群体对女孩违背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方式常常会忽视。研究发现,同伴群体往往是阻止儿童跨性别活动的有效途径,因为儿童出现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奖赏而将这一行为长期坚持下去。这说明幼儿园时期,同伴指导着适当的性别化游戏,儿童就在奖励与指责的指导中进行着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