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金融学专业)第13章第三节学习课程:货币政策规则

院校:上海大学研究生培训 发布时间:2019-11-07 13:31:30

    第13章  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五、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指导原则。西方研究货币政策规则的历史并不短,但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在近二三十年。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1.按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的含义

    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确定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中间变量的调节要不要遵循某种规则。对此,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主张按规则行事,另一种是主张相机抉择。通常,按规则行事是指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之前,先确定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程序和原则,并按这些事先确定的规则进行操作。相机抉择是指中央银行在操作货币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的程序和规则的约束,而是根据经济运行形势灵活地选择操作方法,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不同主张

    凯恩斯主义学派主张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逆风向行事”,强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相机抉择性。他们认为相机扶择的货币政策十分灵活,在出现未预料到的经济扰动时,货币政策可以进行微调以减少产出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而固守规则会造成产出的损失。如茶某一种具体的规则可以使经济稳定的话,那么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可以相机选择这一办法,而且,相机抉择还保有在必要时改变规则的灵活性优势。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则反对相机扶择的策略。他认为,相机扶择的反周期政策不但不能起到稳定作用,甚至它本身就是经济不稳定的一个原因。反对相机扶择的主要理由在于货币政策有长的、并且不确定的时滞。此间,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国会以及公众等方面的压力与影响。弗里德曼提出了固定的货币增长率规则,即不管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央银行只要保持货币量按固定的速度增长就行。这是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货币政策规则。

    3.“时间不一致性”的影响

    在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把“时间不一致性”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前,相机快择似乎占据着上风。但是把“时间不一致”的概念引入这场争论以后,局势就发生了扭转。所谓“时间不一致性”指有相机抉择权的政策制定者,在某时按最优化原则制定的某项准备在以后执行的政策,到执行时已经不是最优政策了。“时间不一致性”会导致初始的货币承诺是不可信的。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行事,而不应该给货币当局相机抉择的权力。但是,支持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时间不一致,而且,不能顾及未预期到的冲击。在不断的争论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规则和相机抉择问题逐渐达成了基本。共识,即纯粹的规则和纯粹的相机抉择是两种极端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所以,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采取折中的做法,将规则与相机快择相结合。

   (二)几种货币政策规则

    根据涉及的指标内容,货币政策规则可以分为货币数量规则、利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

    1.货币数量规则

    货币数量规则是指根据最终目标来调整货币供给。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货币数量规则是弗里德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单一规则”,即假设货币周转率相对稳定并且可以预测,那么最佳的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k%增长,并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增长率,以实现经济的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稳定关系产生了影响,并且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也受到了金融创新的影响。于是,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分析中央银行控制力较强的变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麦卡勒姆规则就是以名义GDP增长率为最终目标,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的政策规则,具体模型如下:b=a-A"+A(Ax'-Ax)的平均变化率,其中,Ab为基础货币的增长率,△V°为前16季度基础货币流通速度的Ax*为名义GDP的目标增长率,△x为名义GDP的实际增长率,a为常数,A>0表示政策调整参数。麦卡勒姆规则不再像弗里德曼规则那样把货币增长规定下来,而是对名义产出的变动作出反应,相对而言多了一点灵活性和相机抉择的成分。

    2.利率规则

    利率规则就是根据产出、通货能胀等最终目标的变动基调整利塔,一紧上基做根面单。原则。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勒(1993)提出的泰勒规则。虽然秦勒规则从形式上看似很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泰勒规则的原型为:i=i'+m"+h(m"-T”)+g(y-y")/y其中,i是联邦基金利率,”表示固定的均衡实际利率,T”是前四季度的平均通胀率T”为目标通货膨胀率,y是实际GDP,y是潜在GDP,g和h为权重系数。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复杂的利率规则不断地被提出,比如考虑了利率平滑调整的规则、以预测为基础的前瞻性的规则等。

    泰勒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利率规则的含义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在长期将利率保持中性水平,使它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而只是起到稳定的作用。

    3.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这种货币政策规则。这种新的政策规则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中央银行宣布明确的、数值型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二是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一旦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值,中央银行就采取行动把通货膨胀率恢复到目标范围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分严格的和非严格的两种,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中,货币政策只瞄准通货膨胀率,而不对经济增长率作出反应;非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中,货币政策主要瞄准通货膨胀率,同时也对经济增长率的波动作出适当的反应。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主要包括:第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或较强,货币当局可以独立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和信息,确保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第二,中央银行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与通货膨胀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大多数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当局采用短期名义利率,而不是信贷控制或者货币供给。第三,中央银行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决策应该高度透明,并利用各种渠道与公众进行沟通。

    目前,世界上有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哥伦比亚、捷克、韩国、墨西哥、以色列、匈牙利、挪威、波兰、瑞典、泰国等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美国并没有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其货币政策在近十多年来也取得了公认的好效果。这就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锁定低通货膨胀目标的必要条件。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