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函授《行政管理》学习课程-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

院校: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培训 发布时间:2020-06-07 08:49:51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是指承担公共政策执行任务的机构与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以及规范公共政策执行活动的各种制度的总称,要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加以思考。

    (一)优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人员和组织

    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人员和组织的优化,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组织内人员组合的优化。即探讨在政策组织内如何使具有不同素质特长的政策人员有机地结合,以形成政策团体的最佳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性格结构和年龄结构等。(2) 组织机制的优化。优化的政策人员要在优化的组织机制下才能有效地执行政策,合理设置政策机构体现在:政策机构与政策技术要求的一致性;政策机构与政策时效要求的一致性;政策机构与政策制度化要求的一致性。(3) 组织体系的优化。组织体系优化的目标是实现各种组织体系之间的协调和统,包括中央政策组织体系和地方政策组织体系的系统化;同一层次上政策组织体系的系统协调;从事政府政策活动的组织体系与从事政策研究的组织体系的系统协调。

    (二)完善政策执行方法和程序

    政策执行方法进一步科学化,服从政策目标整体化的要求,准确政策信息,实现政策方案的效益化。完善政策执行的程序就是使程序科学化法制化、阶段化和公开化。法制化,指任何政策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法律相抵触,加强立法机关的权威作用,凡重大的公共政策必须经过立法机关的法定程序方能成立,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公开化,是指程序要有透明度,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神秘感,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执行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对执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既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又能促使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

    (三)丰富公共政策的执行方式

    公共政策的执行方式应从命令执行为主到命令执行与承诺执行、委托执行、合同执行、参与执行相结合。传统的公共政策执行方式以命令执行为主,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种“顾客”观念,把政府视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把公民视为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公民有权对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提出意见,有权选择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这就促使政府转变管理观念,由对上负责转为对下负责,采用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执行方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政策执行方式应以命令执行与承诺执行、委托执行、合同执行、参与执行相结合的混合执行模式为主。

    (四)畅通信息的沟通

    信息沟通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信息下行顺畅,才能政令通行,上传下达,政策执行才能顺利进行;信息上行顺畅,才能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细化决策和追踪决策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平行顺畅,有利于各政策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扩大信息的广度,增加其全面性。

    (五)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应该对现存的所有法律 、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相- 致。对各个领城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哪些需要立法定策的,哪些政策需要完善修改的,全国应实行统一规划。在宏现、中观、微观政策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城的政策之间,各部门政策规章之间,新旧政策之间,都要进行协调,逐步形成科学、合理配套的政策体系。此外,制定政策方案时,既要有主体方案,又要有配套方案;既要有整体方案,又要有分类方案。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过程中指导思想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而方式措施上却落后于社会进步的矛盾。政策转换要迂回前进,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朝令夕改,防止出现政策过程中的无序状态和“空白状态"。

    (六)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

    公共政策合法化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可能会出现政策歪曲、截留甚至抗拒等现象,因此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发现公共政策执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和补救方案,控制公共政策执行的进程和效果;要制定正确、可行的实施控制标准,对照标准检查公共政策执行行为,发现偏差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和办法,纠正违反决策要求、有悖政策目标的偏差;要加强监督反馈系统的功能,使监督反馈经常化、制度化。对因公共政策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执行者要追究其责任,真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

    (七)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合理的干部录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通过公开招干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把真正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社会成员充实到各级行政机构中来,使行政管理机构中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都能拥有准确理解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水平;同时把精简、优化行政组织机构和强化竞争机制结合起来,加强依法行政,防止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二是严格公共政策执行的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公共政策执行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政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和创新的能力。三是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监控机制。

    (八)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产生和运转的,政策的整个活动过程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体制不合理不仅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难以组织正常运作。制约政策的体制主要指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体制。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公共政策顺利运行的根本要求,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全、职责分明、沟通协调、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防止政策失效的重要条件,转型社会需要有权威的现代化政府,而政府有序高效的管理则依赖一支规范、稳定、高质量的国家公务员队伍,这有利于增强公共政策行为的理性化、民主化程度,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落实执行。此外,还应构建政策执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公共政策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