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三章第三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院校:西安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01 12:23:29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与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其他群体交往。其中,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器一、同伴关系的涵义与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

    同伴是指彼此之间有同等地位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一些研究发现,男女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较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大的儿童交往,而女孩则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交往。学前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交往的比例大于异性交往的比例,而且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比男孩高,女孩多喜欢开展合作性游戏,对同伴反应积极,而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

    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儿童的言语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当儿童学会如何处理与解决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时,增强了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能逐渐明确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交技巧而获得的。

    2.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想属感的形成。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烦恼与困惑紧张与焦虑。除了从父眠和老师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以外,他们还常常可以在同伴那里得到宽慰和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同伴群体对儿童的认同与接纳,有时比亲人的认同与接纳更加重要。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成员赞同或肯定自己的行为时,就会表现出愿意遵守群体的规范、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以希望得到群体更多的认同与接纳,这对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同伴交往提供的活动领域可以使儿童采择父母的价值观念,从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还可以通过来自各种具有不同价值体系背景的学前儿童来检验自己的观念和情感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儿童的同伴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在0-6岁不同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一)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 0-3岁婴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0-3岁的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许多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相关知识,这既促使他们的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又促进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同时还促进其情绪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范德尔等人(Vandell & Mueller, 1980)关于婴儿对同伴兴趣的研究指出:2个月的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的婴儿能够对同伴互相触摸和观望。6个月的婴儿同伴之间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呀呀”的声音。但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对同伴所做出的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因为此时的婴儿可能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来看待,如抓对方的头发、鼻子等。6个月的婴儿还不能主动追寻或期待从同伴那里得到相应的反应,这时婴儿的行为往往是单向的,并且缺乏互惠性。直到6个月以后,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在婴儿身上出现。最初的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的形式很简单,如8-9个月时的婴儿能爬向同伴,或跟随在同伴身后。随着婴儿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对同伴协调自己的行为。如1岁时,婴儿在同伴之间出现了许多社交行为,如相互注视、微笑,向同伴打手势或相互模仿,而且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共同感兴趣的物体上。但是,这种简单的同伴交往在0-1岁阶段并不经常发生,1岁以后同伴交往才逐渐增多。

    大量的研究证实,婴儿期同伴交往是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发展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客体中心阶段,婴儿同伴交往更多地集中于玩具或物体,而不是婴儿本身:第二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图夫控制同伴的行为:第三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同伴间的交往趋于互补,出现r比较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行为较多,如一个躲藏一个寻找,一个跑-个追等。但有时也会有消极的行为,如推搡,咬人.抓挠、抢东西等。

    2. 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3- 6岁幼儿阶段.儿章与同伴相6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言语交往成为同伴之间主要的交往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3--6岁儿童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情节的建构等等。游戏中,同伴之间有较多合作和互助的成分。游戏成为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帕顿( Parten)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水平,将游戏分为六种形式:

    (1):无所用心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如在房间里把布娃娃丢过来甩过去;

    (2)袖手旁观的行为:儿童只是站在游戏场外远远地观望同伴的活动,始终不愿意加人;

    (3)孤独的独自游戏:不与任何人发生关系的独自游戏;

    (4)互相平行的游戏:与同伴玩同样的玩具或游戏,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往;

    (5)结伙游戏:无组织的共同游戏,有时相互之间会借玩具或交换玩具:

    (6)合作游戏:有组织、有规则和有“小组领袖"的共同活动。

    一般来说,在学前儿童游戏中,2-3岁儿童孤独或平行游戏比较多见;3--4岁儿童大部分是互相平行的游戏。3岁以后,随着儿童自信心的增强和参与游戏活动技能的提高,儿童单独游戏逐渐减少,群体游戏逐渐增加。4--5:岁儿童在从事结伙和合作的游戏方面比较多,而5-6岁儿童基本上都是合作游戏。但学前儿童对团队关系并不感兴趣,即使在合作游戏中.同伴相处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而且容易被成人控制。另外,3- 6岁儿童在游戏中无所用心的行为和袖手旁观的行为也时有所见,应区别对待和认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比譽儿期变得更为持久、密切和频繁。这主要是良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增多,能够发展更好、的社会技能。此外,由予言语水平的发展,儿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同伴的承平,因此,相互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学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协调他们的活动,经常成功地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零散的相互动作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在同伴关系发展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持久、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亲密。一般来说,从3岁起,儿童就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发生联系,互相间面对面的接触增加了。在3-4岁期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单独游戏减少,群体游戏增加。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