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专业)学习课程-第二章第七节-公序良俗原则

院校:张家界成人高考 发布时间:2020-02-07 15:01:41

    第七节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典都规定,造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我国学者通说认为,《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的社会公共利益,近似外国民法典规定的公共秩序;该条规定的社会公德,近似外国民法典规定的善良风俗。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为多国民法典通用的规范用语,因此可以将《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概括为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
    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①通常,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即为违反公共秩序。法律难以将禁止性规定列举周全,公共秩序比禁止性规定的外延宽,除包括涉及公共秩序的现行法律规范外,还包括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某些情况。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②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善良风俗,是将人们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故意违背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就是违反善良风俗原则。
    关于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关系,学者通说认为二者的范围大致相同,有时难以区分,不过一则是从社会秩序方面立论,一则是由人们道德方面着眼,概括起来就是要求行为具有社会妥当性。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不可逾越。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民事行为无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以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和一般道德观念为基准,区分不同的情况,慎重裁量。以下是可供参考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例和例判:
   (1)利用他人处于急迫情势、没有经验、缺乏判断力或者意志显著薄弱,以法律行为使他人为某项给付,而向其自己或者第三人许诺或者给予和该项给付明显地不相当的财产利益(《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项,对此学理上称为暴利行为)。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民法通则》第58条第4项)。
   (3)溢用垄断地位,规定不合理的流通条件,违背流通所需要的合理的法律秩序,获得不合理的好处。
   (4)订立限制人身自由或者限制近亲属正常往来的合同。
   (5)以婚外同居为条件赠与财产
   (6)订立借腹生子协议。
   (7)订立以实施犯罪行为为目的的协议。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