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函授《经济学》学习课程-财政支出总量问题

院校:合肥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07 16:10:46

    财政支出总量问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几十年来有了巨大的增长。如从1950年到2007年的57年间,财政支出绝对额从68. 1亿元增长到49781. 35亿元,增长了731倍。从增长率上看,1982年到2006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5. 47%,尤其是“八五”期间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达到17.2%;而同期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9%和16.8%,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对比于GDP的比重却呈现出一种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由1978年的30.78%,下降到1996年的11.15%,在1994年实行财税综合改革后两年,这一比重才开始停止下降趋势,初步出现回升势头。1998 年受我国拉动需求,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该比重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由1998年13. 8%上升到200年的20.19%。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还太低。按世界银行统计,多数国家公共支出占GDP平均比重60年代为30%,80年代为40%,且都在不断上升。

    在实际支出规模上,横向比较我国基本上达到了与同类型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比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相比要低5个和10多个百分点。这一结论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同时也说明,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支出规模会越来越大,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尚存在不断增长的空间。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的特殊时期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高效率的宏观调控系统均未最终建立,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市场失灵的范围更广,问题更复杂。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财政分配在从以统收统支为特征的计划体制逐渐收缩的过程中,担负着愈益艰巨的职责,由过去主要面向国有企业筹集、供应资金,转为要面向整个市场以及全部中观、微观经济主体(地方政府、各类所有制的企业和家庭);要弥补市场失灵,调节市场平稳运行,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可见我国财政的作用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资源配置过程,它还涉及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调节平衡等领域,而涉及这些领域的公共产品更多地属于无形,这就使得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出总量的确定更加困难,更充满难以或不可预测的因素。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统计数据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总量都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一般说来,促成公共支出增长趋势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扩大,使得经济生活和市场关系更为复杂,需要商品法规和司法系统的建立,这便需要更多的公共支出,第二,新技术引起生产过程中对大量资本的需要,政府作为投资者能够通观全局,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会效益,政府投资比私人投资对社会更为有利。第三,国家在那些社会效益不能进行经济估价的领域,如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方面的活动在不断增加,“此外还可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从需求方留看,伴随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产生对公共产品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经济的增长也使政府能够以不变的税率征得更多的收入,以支撑支出的增长从供给方面看,总是在私人部门占主体的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公共部门占主体的劳务领域,而两大部门间的工资是相互攀升的,因此,从长期趋势看,公共部门的成本增长快于私人部门,这也是促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一重要因素。

    反观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化,其间也暴露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数字显示,相对于财政收入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过猛,从197年到1995年的17年间,有15年出现赤字,累计赤字2814亿元。“八五”期间赫字增长尤其迅猛。赤字率的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自1998年后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高国债、高财政赤字的方法,拉动国内经济。 1998年财政赤字960亿元,赤字率首次突藏1%,此后几年财政赤字一直在高位运行,2000年赤字率曾达到2.9%,逼近圈际警戒线。2003年财政赤字攀至10年来的最高点3198亿元。 2004年前后,圈内社会投资明显增快,国家财力充沛,经济层面已发生显著变化。 2005年,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我国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场。赤字率也相应降低,2003年为2.4%,2004年为2%,2005年为1.6%,2006年为1.3%, 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控制为2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赤字率)下降到0.8%,这是我国财政赤字率t年来首次降至1%以内,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面对疲软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2008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登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将再次拉高我国的赤字率。

    近年来,我国中央级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直呈攀升之势,1997年已达55.7亿元。。此种状况已构成当前我国财政的主要风险,然而,国际比较的数字却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仍位居世界最低水平,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40%一50%之间,个别国家象瑞典已经到了66%,加拿大已经到了43%;发展中国家也大都在25%一30%之间;而我国还不到20%。①问题的症结十分清楚,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财政尤其中央级财政的收入能力却在下降。近些年,国家反复强调提高“两个比重”,最近理论界又提出“预算外划入预算内管理”、“费改税”等,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我国财政的收入汲取能力。对此,我们认为,财政收支总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在支出方面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强化收支挂钩的支出责任制,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超越事权去谋取财权,同样是提高我国财政收入汲取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