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函授《行政管理》学习课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院校:吉林财经大学 发布时间:2020-08-28 11:30:52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1.市场机制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力量仍然强大,地方政府行为失范

    虽然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日益发挥基础作用但同时政府对经济F预的意识、机制、效应都还较强。政府对经济发展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一是虽然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和一般的要素市场都已放开,但政府对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仍然具有很大的主导权:二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级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投资主体的角色:三是金融领城和基础建设领域尚未打破国有垄断与行政垄断的状态:四是近几年虽然大幅度废除了行政审批事项,但是某些实际的审批权控制得更严。

    2.微观基础的变化

    国有经济仍有控制能力,非公有企业发展迅速,居民家庭成为要素提供(劳动力)、消费、投资的混合主体。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仍是整个微观基础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能否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及市场体系能否最终得到完善,直至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如何定位、如何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公司治理创新,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3. 供求总量互动关系呈现需求拉动为主,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大部分最终产品的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为标志,我国长期以来的总量“短缺”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大部分商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由对供给的不断推动,转变为由市场需求的拉动引导。“过剩”与“短缺”的长期并存表明经济发展的主要不盾将是结构性的,经济发展的主线将是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协调发展日益重要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突出。以最令人瞩目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2004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贫困人口和其他人群收人的差距在扩大,从1992年到200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用从2.33:1扩大到了3.2:1,资困人口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也从1: 2.45扩大到了1: 4.39.国家近些年推出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就是协调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

    5,经济增长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亟待调整

    以“效率优先”为主导的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以要素投入数量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也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上,居民收人差距的不断扩大,失业现象的日益突出,资本原始积累所形成的对廉价劳动力的压榨和歧视,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对弱势群体的不公,部分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的腐化腐败,民意诉求体制和渠道的缺陷,社会治安状况的不稳定,社会道德风气的退化等等,都表明在经济增长中,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同时,在生产、消耗、消费各环节上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呈现出边治理边积累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