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函授《文学概论》学习课程-文学理论的来源

院校:浙江财经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02 09:50:01

    文学理论的来源

    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活动,它包括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运动和文学研究。总之,人类一切与文学有关的实践活动都属于文学实践活动,都是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前人已经为我们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理论遗产。这些遗产既是当时文学实践的产物,即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是后人深人研究并可资借鉴的基础。

    (一)文学理论的遗产异常丰富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诗歌就已经达到了繁荣阶段。随着诗歌的繁荣,人们开始注意到了诗歌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从而为诗歌理论奠定基础。《尚书.尧典》里就有“诗言志”的记述;孔子也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都是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经典性论述。

    两汉时期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大序》,注意到了诗歌不仅可以言志,而且可以抒情,即把情与志并列起来,作为诗歌的两大功能,使诗歌的理论研究有了极大的进步。

    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文学却在动荡的社会中达到了另一个繁荣高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理论也开始走向自觉和成熟。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第一篇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论;陆机的《文赋》具体涉及文学创作的规律问题;刘勰的《文心雕龙》更被后世认为是体大思精、全面论述文学规律的专著;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品”、“味”等诗歌研究范畴,为中国后来的诗歌研究奠定了基础。

    诗歌艺术在唐宋时期,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都达到了鼎盛阶段。随着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全面发展,诗歌研究也向纵深迈进。比如,司空图的《诗品》中有对“意境”的独特分析;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揭示了诗歌含蓄空灵的美学特征。

    元明清时期,基于戏剧、小说创作与欣赏实践趋于成熟,相应的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金圣叹的《评五才子书》中不仅有对小说艺术的一般性点评,更有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规律的艺术性探讨。另外,李渔的《闲情偶寄》也针对戏剧创作的特殊规律,总结出了全新的戏剧理论和范畴。

    (二)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概括地讲,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开文学理论研究先河之代表论著。

    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启蒙主义时期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思想,并有所深人。

    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康德《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美学》集西方文学研究思想之大成,是后世文学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参照著作。

    近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学的情感传达应该是它的本质特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典型理论及文学真实理论也为现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的文学理论遗产和成果之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其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基于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开放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