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五章第一节学习课程:移情训练法

院校: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2-01 12:37:36

    四、移情训练法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情绪的易感染性。因此,移情可以使学前儿童产生某种情感共鸣,从面成为推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因。移情还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助人、利他、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体验由此而带来的友爱与快乐的情绪。然而,学前儿童的移情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移情教育和训练才能够掌握。

    移情训练法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法,主要涉及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个方面。它是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训练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以使儿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自然、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并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此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所提供的需要儿童情感移入的情境或情节,必须是儿童所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第二,移情训练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通过让儿童角色互换来学习换位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尝试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以唤起儿童对情境、情节、角色等的理解与共鸣。

    第三,要注重训练学前儿童的移情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同情与共鸣上。

    第四,在移情训练中,移情的对象要由人到物、由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一般到特殊,不断扩大移情的范围。

    移情训练法通常要与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等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五、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角色扮演最早为临床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于1959年创立,指导患者在心理剧中扮演各种角色,用以协助当事人探讨其内在世界,以便产生宣泄和顿悟,达成治疗目的。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吴普(Wople)则利用角色扮演进行系统脱敏训练。此后,行为的角色扮演法便迅速运用于社会技能训练方面。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社会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亲自体验社会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角色扮演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以下一些社会行为的训练:社会技巧训练利用角色扮演学习具体的技巧,如娃娃家做客、乘车、购物、就医等;价值澄清训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儿童感知与了解多元价值的存在,学习思考与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如在“节日里不休息的人但“活动中,学前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节假日不休息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公共运营行业的司机及售票员、艺术工作者、医务工作者、记者、服务行业工作者等。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为大家服务的价值观为儿童所感知和理解,对帮助儿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具体学习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可行的技巧与态度,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有时候,问题的困境在于情绪的压抑与抗拒,角色扮演可以让儿童安全地释放与排解情绪情感。

    同情心的培养训练扮演角色可以发展儿童对于各种社会角色的情绪情感与动机的了解,透过角色体验产生对人的包容、同情与理解。如通过扮演盲人走路,体验盲人由于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产生的无助、惊慌、恐惧的情感,自然地萌发儿童对残疾朋友的理解和同情心。运用角色扮演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社会角色活动情景,尽量让儿童扮演他们喜爱、了解的社会角色。

    第二,教师千万不能分配角色和导演角色,要给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创造角色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必须强调同一角色可以有不同的扮演和表现方式,同一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与结果,应鼓励儿童主动、创造性的扮演。

    第三,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角色扮演不应“脸谱化”。更不能为了处罚某个儿童而故意让他担任特定的角色。尤其注意在角色选派时,其他儿童的推荐是否有嘲笑和作弄的用意,以免让角色扮演者感受到不安或困窘。

    第四,教师要个别指导儿童的角色扮演,特别需要给予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羞于扮演的儿童充分的启发和鼓励。因此,角色扮演活动后的总结或讨论应避免扮演好坏的评价,着重评价社会活动情境的处理和情境的理解力。

    第五,角色扮演法有相当大的团体互动作用。教师应平行参加和协同儿童共同扮演角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指导活动。如在儿童扮演角色由于出现不同的观点而陷入矛盾、僵局时,教师可以从角色本位出发组织儿童进行讨论,加以正确引导。此时,教师的平行角色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儿童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常常具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