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函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学习课程-刘白羽的散文

院校: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1 09:46:52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1934年考人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36年3月在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冰天》,从此走上文学道路,1938年赴延安,不久参加文艺工作团辗转于华北各游击根据地,创作了-些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小说和报告文学。1940 年回延安编辑刊物(文艺突击). 1942年参加“整风”运动并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到重庆,在周恩来、董必武领导下编辑(新华日报》副刊。解放战争期间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多次战役,写下了不少优秀的战地通讯和小说。抗美援朝期间,两次前往朝鲜前线,在战火中采写了许多控诉美国侵略者罪行,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通讯,报告和小说。

    1955年以后,主要从事文化领导工作,同时进行创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刘白羽是小说家,先后写有中、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早晨六点钟》、《政治委员)、《火光在前》以及长篇小说《偷拳》、(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等。但他更是散文家,以抒情散文的影响为大。他的散文创作,1938-1958年为通讯、特写期,主要作品有《八路军七将领》、(游击中间》、(延安生活》、《光明照耀着沈阳)、《朝鲜在战火中前进)、《熊熊的火焰》等。1959- 1966 年为通讯、特写向抒情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莫斯科访问记》、《万炮轰金门》、《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等。新时期以来,又有《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等。1962年出版的(红玛瑙集》是他的代表作,《日出》、(长江三日》、《灯火》、(红玛瑙)、《秋窗偶记)、《樱花漫记》等散文名篇都收在这本集子里。在五六十年代,刘白羽的散文因其诗意化的政论被称为政治抒情散文而成为有特色的、重要的一家。在时代和美学风尚已经有了变化的80年代,其“政治抒情”则被重新估价并招致怀疑和批评。

    刘白羽是一位战土型的作家。他亲身经历的战争和战斗,是他感受、描绘和想象的“资源”,也是他评价社会和生活的尺度。他真正的抒情散文创作始于1958 年,“大跃进”的热潮和炮轰金门的战斗使他找到了新的感情喷发点。《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写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等作品,虽然还留有报告文学、特写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政论诗情化的萌芽。以1959年的《日出》为标志,他的散文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侧重于情思的抒发,注重构思和意境,语言的文学色彩也明显增强。

    刘白羽的散文政论色彩鲜明,情感丰富,且尽显豪气,与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政论色彩鲜明,有时近于说教;情感充沛,有时难免放纵;尽显豪气,有时言过其实。刘白羽也意识到这些不足,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不断予以克服。80年代有人批评刘白羽的散文有严重的欠缺,例如由于作者和时代紧相贴合,他的反映时代精神实际上是反映特定时期的流行思潮;同时抒情主体“我”表现出个性消隐和共性强化的倾向等。在散文的反思和变革潮流中,这样尖锐的批评似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