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函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学习课程-艾青的诗歌

院校: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1 11:49:33

    艾青的诗歌

    艾青(1910-1996)成为“右派分子”的1958年起,先到黑龙江的农场劳动,后来在王震安排下,转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此期间,写有长诗《踏破荒原千里雪》、《蛤蟆通河上的朝霞》(诗稿已遗失)。80年代以后出版的诗集有《归来的歌》、《雪莲》等。1991年出版《艾青全集》。

    具有敏锐的“象征”意识的读者,将艾青“归来”后发表的第一首诗,看作是诗歌“春天”到来的标志”。比起50年代前期,艾青80年代创作取得显著进展。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外部障碍有所破除,艺术方法的选择也有了较为开阔的空间。他的许多作品,显示了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情感的表达为“哲思”所充实,语言、句式也趋于简洁凝练。不少短诗,如《鱼化石》、《失去的岁月》、《关于眼睛》、《盆景》、《互相被发现》等,都有着平易、质朴的诗歌方式,从中透露了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有一种豁达,但也有沉痛。

    不过,艾青显然不满足于写个人经历,概括激荡的时代、对历史给予评说,一直是他难以忘怀的抱负”。三四十年代的《北方》、《向太阳》、《火把》、《时代》,和发表于1957年的长诗《在智利海峡上》,都表现了他概括时代的宏愿。“复出”后,也贯注精力于《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面向海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长诗的写作,期望从纵深、开阔的时空基座上,来把握民族、以至人类的历史过程,提出由生命过程所感悟的历史哲学。其中的《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发表后在批评界获得很高赞誉甲。不过,受囿于他已显露缺陷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方式,这一创作理想实际上并没有实现。

    在四五十年代,艾青一再坚持“写作自由”、“独立创作”的理念,并因此在延安文艺整风和反右运动中,受到打击。他反复宣言:诗人“是一切时代的智慧之标志”,“他们要审判一切,一连那些平时审判别人的也要受他们的审判”;“作者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他的特权。他们用生命去拥护民主政治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民主政治能保障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独立精神”,对于诗人的社会地位、职责和历史闸释、表达上的权利的这种理解,面对现实社会政治体制,自然会引发严重的冲突。这种“个人和时代相抵触、‘天才’ 和‘世俗’相对立的情绪”,导致他在“当代”必然“沦人”“一个难以想象的深渊”。虽然“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他以这样的“形象”,来维护在当代被极大削弱的独立的诗歌精神。艾青“文革”后的写作,继续了他对这一诗歌立场的坚持。

    不过,由这种“独立写作”的想象引发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和缓之后,诗人的创造力,精神强度,他与世界建立的联系的独特程度,他对于生命和语言的敏感。这一切便构成更严峻的考验。对于艾青来说也不能例外。他“归来”后的创作取得了成绩,但没有能够追及30年代至40年代初那段时间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