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函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学习课程-杂文的沉浮

院校:辽宁科技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0 12:14:29

    杂文的沉浮

    新中国成立初始,聂绀弩就写下一批讽刺性杂文,用以回击中外反动派对新中国的污蔑和诽谤;夏衍在《新民晚报》上开辟杂文专栏“灯下闲话”,歌颂新中国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稍后出现了针对人们思想问题或论说革命道理的“思想杂谈”一类的杂文,影响最大的是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人以合用的笔名“马铁丁”在《长江日报》副刊上主持的杂文专栏“思想杂谈”,文章说理形象、分析透彻,但是缺乏辛辣的杂文味。

    1956年,杂文才有了一个蓬勃开展的局面。这一年,《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先后开出了杂文专栏,吸引了不少著名的作家为其撰稿。茅盾、夏行、巴金、叶圣陶、唐弢、吴祖光、邓拓、林淡秋、舒芜、秦似、蓝翎、邵燕祥等都加人了杂文写作的行列。夏衍的《“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论老生”》、巴人的《况钟的笔》、秦似的《比大和比小》、叶圣陶的(老爷说的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等都堪称精品。

    这些杂文以生动的形象和锋利的文字,对官僚主义、保守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进行了鞭辟人里的针砭和讽刺,显示了杂文小品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辍笔多年的徐懋庸是这次杂文振兴中的代表作家,他创作了(真理归于谁家)、《不要怕民主》等一百多篇颇有分量的杂文,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发挥了杂文的讽刺艺术。徐懋庸又发表了引起争议的《小品文的新危机》一文。不久,《文艺报》举办了杂文写作问题的讨论会。《人民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都发表了讨论文章。而随着1957年反右斗争的到来,杂文的发展天折了。

    60年代初,杂文写作又一度活跃。邓拓是这个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以“马南邮”为笔名从1961年3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同年10月,又由他发起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前线》杂志上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邓拓等通常从介绍历史故事人手,针对现实发表议论,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1962 年5月,《人民日报》的副刊上辟出“长短录”专栏,由陈笑雨主持,约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等为专栏撰稿。60年代初的杂文大都以古论今、旁敲侧击,向人们灌输知识道理,同时又提倡讲科学、讲民主的作风。然而这些作品实际上大多是知识小品、札记、随笔,即使有“杂文”,也是文笔肖似而锋芒大减了。1962 年9月以后,随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刚刚活跃起来的杂文创作从此又日趋艰难了。许.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