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六章第三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

院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07 12:43:06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

    认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托于人的社会化进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摄取他人影响以摒弃自我中心的过程。认知发展具有社会属性。社会认知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会对他们的认知结果有巨大影响。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人们对其一定社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学前儿童也不例外,如在图书馆、影剧院等公众场所,人们一定要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儿童用这样的评判标准很容易判断出在公共汽车上用手机大声通话是不合适的社会行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两者之间是互为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必然伴随对这个环境的社会规范的认知。由于学前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社会规范的认知更应该强调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并注重规范的直观性、情境性和易操作性。

    一、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到间接,逐步地扩展和深化。

   (一)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主要包括对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家乡、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认知。

    1.对家庭的认知

    儿童对家庭的认知是逐步发展的,从对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认知到对家用物品的认知,从基本的日常生活规范认知到家庭中社会规范的认知。比如:知道家庭的主要成员、称谓、姓名、职业、出生年月或属相等,激发儿童对家人的热爱和关心的情感;知道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家庭中的主要设施,学会自我保护;知道家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或功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知道热爱、尊重和关心父母及长辈,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幼儿园应组织以家庭为认知内容的一些社会教育活动,以从小培养儿童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了解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2.对托儿所、幼儿园的认知

    托儿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进入的第一个集体教育机构,也是需要他们充分认知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这主要包括知道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名称及所在班级教师的姓名,认识园内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姓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关系等;知道幼儿园园内外的主要环境、主要设施和相关的行为规范等等。

    3.对社会机构的认知

    学前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机构,如医院、邮局、商场、超市、餐厅、理发店、银行、消防站、动物园、公园、影剧院、博物馆等。儿童通常会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再现这些机构的情景和情节。此外,儿童应认识飞机、火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轮渡等公共交通工具,认识清洁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车站、机场、码头等公用设施;参观工厂、农村、城市、学校等,知道它们的名称、相关职业的名称,了解各种职业人群的主要工作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等。

    4.对家乡、国家与民族的认知

    从小建立学前儿童对家乡、国家与民族的初步认知,激发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儿童一定的民族荣誉感。这主要包括知道自己的家乡、民族、祖国的名称,以及在地图上的大致方位;知道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等;知道家乡以及祖国的风景名胜、著名建筑、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主要的生活方式等;了解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知道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主要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

    5.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

    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是学前儿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主要包括了解社区、家乡和国家以及世界近期的一些可本活动,加208年北素典运公、所在社区的“爱鸟周”活动、家乡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活动等;于解国家和业界上发生的一些战争、重大灾害等等。

   (二)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

    一.儿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他们要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了解和理解这些规范。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如父母经常告诚儿童“不能往楼下乱扔垃圾”,“吃饭时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乱翻”,“乘车要有次序地上下车”等;二是同伴互动,如一个儿童抢夺别人的玩具,同伴就会批评教育他;三是法律和道德规定,如公民文明行为规范、法律规则、交通规则等。社会规范在这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人际交往规范等。

    基本道德规范认知包括对是与非、对与错、爱与憎等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包括个体自身的素质修养、与人交往时的礼仪等,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集中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等。

    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包括全社会都应该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主要包括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公共财产保护和爱惜规则等。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某一社会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学前儿童主要是对幼儿园集体活动规则的认知,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规则的认知,如排队公平等待规则、轮流规则、集体服务规则等;二是学习、娱乐、游戏等活动的规则。

    人际交往规范的认知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待人接物的一些礼仪与规则,如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做客的礼仪,以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一些习俗规则等。

    此外,还有一种类型的社会规范认知——谨慎规范(prudential rule)。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贫乏社会生活经验,这种类型的社会规范认知不可缺少。所谓谨慎规范,是指那些经常遇到的、用以调节安全的行为规则,如“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危险的事儿不能干”等,“不给陌生人开门”、“外出要切断一切电源、水源和煤气”、“不要触摸电插座、开煤气、玩打火机”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让儿童充分认知这些防止消极后果的行为规则。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