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函授《文学概论》学习课程-典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院校:同济大学研究生培训 发布时间:2021-03-04 09:42:53

    典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塑造高级的而非一般的文学形象是作家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因此在了解文学形象的一般规律和文学形象的两种类别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分别对叙事性文学作品和抒情性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进行更为具体和深人的分析与探讨。作为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高级形态的规律探索,典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希腊时期的萌芽,到古罗马时期至17世纪的初步论述,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至18世纪的发展,19世纪的成熟与完善,直到恩格斯对典型所作的经典阐述,由此构成了西方典型理论的大致脉络。

    (一)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性”和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

    典型(type) 源于希腊文“tupos", 原意是“模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假如画家画了一幅美得绝无仅有的人像的典型,每一笔都画得完好无比,可是他不能证明世界上确有这样的人,你以为这位画家的价值就减低了吗?”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典型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种对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论述基本奠定了典型理论的基础,但并未对典型做更深人的论述。

    (二)古罗马时期至17世纪:贺拉斯《诗艺》与布瓦洛的类型说

    古罗马诗人和文论家贺拉斯在其《诗艺》中重点论及了文学创作的“合适”原则,以人物性格作例证时强调了两种“合适”性格: 一种是定型的(与古希腊传统一致),一种是类型的(与人物的年龄、身份一致)。

    而生活在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布瓦洛则提出了一整套古典主义理论。由于当时的极权君主制度与贺拉斯时代的古罗马奥古斯都的政权相仿,法国宫廷贵族生活也与罗马贵族生活相仿,以布瓦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便将贺拉斯的观点进一步理论化,突出强调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因素,此外还特别强调严格遵循戏剧的“三一律”原则(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同一)。

    (三)文艺复兴时期至18世纪:莎士比亚、狄德罗的个性说

    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欧洲的主导地位成为个性化典型理论出现的背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和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理论家着重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个性化典型方面的论述,系统表达了各自对典型及其塑造的观点。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着重凸现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狄德罗从莎士比亚的创作实践出发,明确反对用“定型”的模式去表现人物,他说:“在戏剧里,人们要求一切性格始终如一。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离开原有的性格的场合是多么多啊!”强调从生活的丰富性利和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变化性的角度出发创造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