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学函授《文学概论》学习课程-情理融汇的创作实践

院校:吉林建筑大学 发布时间:2021-03-03 09:39:16

    情理融汇的创作实践

    鲁迅依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便将‘诗美’杀掉。”鲁迅以自己的诗作实践了这一原则。他在日本留学时,在幻灯片中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叫嚣的场面,感情十分愤懑。尔后,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表示愤慨,不断反思祖国的衰弱,当局的腐败,又苦于自己救国无门,于是创作了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铄古震今,激励后人。可见,创作情感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应该经过理性的处理,让情感得到提炼,成为群体性情操。理性给予情感的不断反思,就使创作越个体性而又富有历史浓度与社会意蕴,闪烁着艺术的理性之光。法国诗人艾吕雅1942年给爱妻努施写了一首诗,每节末句“我写着你的名字”,结尾写道:“我生来是为了认识你,为了叫你的名字。”但是,他想到祖国被希特勒侵略,人民生活在希特勒铁蹄下渴望自由,于是将诗题《给努施》改为《自由》,提高了诗作的境界。

    我们再从另一视角反证理性导向与否的不同效应。

    18世纪后期,英国流行感伤主义文学,理查逊的(克莱丽莎)描写一位少女的惨剧,充满感伤和哀怨,心理刻画细腻感人。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以及“葛园诗派”的诗作,多写少女天折,夕阳西下,黄昏落叶,基地凄凉的容易打动心灵的人、事、物,以期引起人们对月伤怀,看花落泪。可是,失恋殉情而缺乏理性意蕴,就很难在文学史上立足。但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却在感伤主义的情场中,融进了户梭的启蒙思想回归自然、 向往自由以及天赋人权,与其说是为情场失恋殉身而感伤,毋宁说是对黑暗社会愤懑的悲痛。这主要原因是歌德将情感与理性有机结合,融进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心灵,大大超越了感伤主义窠白,而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作品。比这部小说更有说服力的是,歌德创作长达六十年的(浮士德》诗体小说就是通过浮士德博士与魔鬼梅非斯特的多重关系,表现了人是怎样摆脱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经历种种痛苦,不断探求真理,最后走向胜利。这部恢弘巨著被文学史家誉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

    世界大作家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情感与理性的互动关系一情感的冲动为理性所制约,而理性的生成为情感作向导,将在优秀作品的社会效应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