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六章第四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院校:沈阳化工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07 12:44:21

    第四节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的接触与交往。著名心理分析家阿德勒曾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独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费教授指出:

   “人类的心灵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由此可见,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学会与教师、同伴、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交往,而且对儿童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一、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质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学前儿童学习某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构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交往,并学习与掌握交往的技能,逐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体地说,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有如下特征:

   (一)突出“交往”的互动性

    在开展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时,要注意突出“交往”,也就是说,活动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要围绕人际交往展开。只有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学前儿童才能切实体会到端正交往态度、掌握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体会到互助合作、与人友好相处的好处。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师幼之间、同伴之间、亲子之间、学前儿童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活动。

   (二)交往对象的多元化

    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与之互动、产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对象有很多,如家长、教师、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人。为了培养幼儿与各种交往对象的交际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将不同的对象请入课堂,让幼儿与之发生互动,或者带领幼儿走出去,让其与社会上各种人员交流互动,从而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

    由于学前儿童的交往主体是家长、教师、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因此,学前儿童人际交往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在亲子交往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一些节日中。将学前儿童的父母请到幼儿园,积极参与儿童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儿童和家长一起参加外出游玩、参观,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联谊会等活动,让幼儿与父母产生积极互动,促进亲子交往,增进亲子间的了解,密切亲子关系。

   (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

    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交往双方都处于同年龄水平,大多采用直接交往和平行交往的形式,但是在低年龄儿童交往中非语言交往。

    单向交往也时常出现。同伴交往比较能够体现幼儿的人际交往水平,如六儿童节开展“大带小”的游园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交往水平。在同伴交往活动中,主要培养幼儿同伴之间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参与同伴间的合作、分享、协商、互助等活动,逐步学会移情体验、换位思考,了解与接纳别人的想法。如在“怎样当哥哥姐姐”的活动中,大班儿童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小班儿童,帮他们系鞋带、背包等,还要教弟弟妹妹如何观察、感知周围世界,更要随时随地纠正他们一些不正确的社会行为,如乱扔垃圾等。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