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专升本(土木工程专业)第5章第3节学习课程:无黏结预应力施工

院校:成都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0-02-03 13:26:27

    5.3.4 无黏结预应力施工

    无黏结预应力施工工艺:安装梁或楼板模板→下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绑扎→安装无黏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模板(含打眼、钉焊预埋承压板、螺旋筋、穴模及各部位马凳筋等)→铺放无黏结预应力筋→上部非预应力筋铺放、绑扎→自检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标高、位置及端部状况一浇灌混凝土一混凝土养护→松动穴模、拆除侧模→张拉无黏结预应力筋→切除超长的无黏结预应力筋一安放封闭罩、端部封闭。无黏结预应力施工中,主要问题是无黏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张拉和端部锚头处理。

    5.3.4.1 无黏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在单向梁板中,无黏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如同普通钢筋一样铺设,比较简单。在双向平板中,无黏结预应力筋一般为双向曲线配筋,两个方向的无黏结预应力筋互相穿插,给施工操作带来困难,因此确定铺设顺序很重要。铺设双向配筋的无黏结预应力筋时,应先铺设标高低的无黏结预应力筋,再铺设标高较高的无黏结预应力筋,并应尽量避免两个方向的无黏结预应力筋相互穿插编结。

    无黏结预应力筋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曲线形状就位并固定牢靠。铺设无黏结预应力筋时,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曲率可垫铁马凳控制。铁马凳高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无黏结预应力筋曲率确定,铁马凳间隔不宜大于2m,并应用铁丝将其与无黏结预应力筋扎紧。也可以用铁丝将无黏结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绑扎牢固。施工顺序为:放置马凳→铺设无黏结预应力筋→调整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曲率→将无黏结预应力筋扎牢。

    5.3.4.2 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张拉

    由于无黏结预应力筋一般为曲线配筋,为减少摩擦损失,应两端张拉。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与其铺设顺序一致,先铺设的先张拉,后铺设的后张拉。无黏结预应力束一般长度大,往往又是曲线形布置,如何减少其摩阻损失是一个重要问题。成束无黏结预应力筋正式张拉前,宜先用千斤顶往复抽动1~2次以降低张拉摩阻损失,或者采取多次重复张拉工艺以降低摩阻损失。

    5.3.4.3无黏结预应力筋的端部锚头处理

    无黏结预应力筋端部锚头因没有涂层,所以防腐处理应特别重视。采用XM型夹片式锚具的钢绞线,张拉端头构造简单,无须另加设施,端头钢绞线预留长度不小于150mm,多余部分切断并将钢绞线散开打弯,埋设在混凝土中以加强锚固,如图5.51所示。如果采用缴头锚具,锚头部位的外径比较大,锚头端部处理常采用在孔道中注入油脂,或者注入环氧树脂水泥砂浆,并将锚头封闭。

    本章小结

    1.槽式台座由于可自行平衡掉一部分张拉力,能够承受较大的张拉力,同时也易于进行蒸汽养护。

    2.由于先张法中混凝土收缩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要高于后张法,先张法中的控制应力值要略高于后张法,而实际二者最终建立的预应力值差不多。

    3.为了减少温差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应采用二阶段升温养护法,即保证在混凝土强度养护至7.5MPa(配粗钢筋)或10MPa(钢丝、钢绞线配筋)之前,温差一般不超过20℃,之后则可按一般正常情况继续升温养护。

    4.孔道留设的方法有钢管抽芯法、胶管抽芯法和预埋波纹管法等。钢管抽芯法适用于留设直线孔道。胶管抽芯法既适用于直线孔道留设,也适用于曲线孔道留设。预埋波纹管法就是利用与孔道直径相同的金属管埋入混凝土构件中,无需抽出,因其省去抽管工序,且孔道留设的位置、形状也易保证,故多用于预应力筋密布构件。

    5.当配有多根预应力筋,分批进行张拉时,要考虑后批预应力筋张拉对混凝土产生的弹性压缩,引起前批已张拉的预应力筋应力值降低,造成预应力损失,所以对前批张拉的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应相应增加这个损失值。

    6.无黏结预应力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这种预应力工艺是借助两端的锚具传递预应力,施工时不需要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便,缩短工期,摩擦损失小,预应力筋易弯成多跨曲线形状等,但对锚具锚固能力要求较高。

    思考题

    1.试述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法与后张法的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

    2.试进行墩式台座的稳定性和强度验算(主要搞清台墩倾覆点的位置)。

    3.槽式台座为什么能够承受较大的张拉力?

    4.试述先张法施工与后张法施工传递预应力的方式有何不同。

    5.目前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有两种,工程中多采用哪一种?为什么?

    6.试述温差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及为减少这种损失须采取的措施。

    7.试述后张法中孔道留设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8.预应力损失值组合的依据是什么?

    9.试述在后张法施工中当配有多根预应力筋,分批进行张拉时的预应力损失。

    10.试述在后张法施工中对平卧叠浇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